李超-图片新闻-中工网

人物

图片新闻

李超

2019-01-02 19:08:07

  李超,男,1970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特技技师、鞍钢技术专家。

  李超长期从事生产一线的设备维修保障工作。他通过发明创新解决各种设备和技术难题,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6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3项,辽宁省及鞍山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专有技术6项,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

  所获荣誉: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道德模范。

  李超,男,197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6月从鞍钢技校毕业,同年8月到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于1997年从鞍钢职工工学院本科毕业。先后从事过钳工、点检员、点检长、副作业长、作业长等职,现任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特级技师,并受聘为鞍钢集团公司首席技师、鞍钢技术专家。

  李超同志是鞍钢技术专家,长期从事生产一线的设备改造、设备保障及研发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在机械方面的技术特长,紧跟鞍钢技改和调品步伐,通过发明创新解决各种设备和技术难题,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身边的同事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李超同志是一个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发明家,是学习型、智能型、创新型技术工人的典范。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6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3项,辽宁省及鞍山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专有技术6项,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在第八届中国发明创业奖评选中,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

  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在2014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鞍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工人技术人员,李超本人也非常荣幸的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一步一个脚印的从一名抡大锤的学徒工成长为如今的首席技师,先后荣获了全国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道德模范、辽宁工匠、鞍钢工匠等20多项荣誉称号。

  一、不忘初心,执着追求,继承工匠精神

  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和“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先后涌现出优秀工匠代表“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英模人物。从英模的身上,李超汲取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岁那年,李超走进鞍钢成为一名钳工,鞍钢的英模文化和工匠精神深深的感染着李超勤奋工作,执着追求。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所学,做一名高水平的技术职工,做技术报国的有用之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4年1月10日,李超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更有幸成为全国各领域13名获奖代表之一到中南海同总理座谈。席间,看到平时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袁隆平、赵忠贤等专家泰斗,听到袁隆平说到水稻又开发出了新品种,可以再次提高亩产的时候、听到赵忠贤说到再一次跨越了超导的温度,使我们国家超导研究迈向国际领先地位造福人类的时候,专家泰斗对待事业的热情和执着深深感染了李超。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让李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一定要继承和学习各行各业老一辈英模、专家崇高的敬业精神,在鞍钢新时期的发展中,牢记技术报国的初心,肩负新使命,立足企业和岗位,锲而不舍,继续前进。

  二、终身学习,超越自我,坚定工匠精神

  李超认为,学习是持续创新、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开拓思路、提升素养的阶梯,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刚参加工作时,李超对厂里那些身怀绝技的“技术大拿”非常羡慕,工作中,他坚持以这些“技术大拿”为师,向他们请教实践经验;理论上,用业余时间念了八年夜校,攻读冶金机械本科专业。八年的学习生活,白天在单位工作,下了班骑着自行车分秒必争地赶往学校学习。他把现场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寻找答案,又把所学的知识用回到现场。为了学习和了解国内外企业的先进技术,他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他曾经三次出国,去过德国、日本等国家,但他心思都用在学技术上,凡是对企业生产、发明创新有利的都不放过,努力让自己每天都要学习进步。直到现在,他还把学习当做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工作当做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技术领域的高峰。

  针对鞍钢冷轧1号线盐酸洗机组活套车频繁出现故障严重影响生产问题,李超攻关研究5个多月,测取了400多个数据,重新设计画出了30多张图纸,提出了根治方案。经过大修改造,在各级领导和各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机组年产量由原来的6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实现了几代冷轧人的夙愿。

  三、敢于创新,挑战极限,发扬工匠精神

  李超坚持立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刻苦钻研,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通过发明改造解决各种设备和技术关键问题,被职工誉为“工人发明家”。 

  在冷轧厂1号线,他主导完成的活套车改造工程项目,使设备故障时间由几百小时降为全年3小时,大幅提高了设备作业率,稳定了机组的生产,获得冷轧厂当年唯一的创新项目特等奖;发明的《日修制》设备点检新方法,为解决改造保产两不误提供了有力设备保障,使冷轧厂在只能利用一条设计能力40万吨生产线的不利条件下,完成了创纪录的100万吨产量。

  在冷轧厂2号线,他主导完成的2#线设备完善性改造,解决了当时制约生产的多项难题,使各条生产线由调试生产的不稳定状态转变为达产达效,获得鞍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一等奖;解决了进口设备——雾滴分离器不能发挥环保作用,造成环境污染的难题,让外方专家惊叹不已;在冷轧厂4号线,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1450产线内径自由转化》,拓展了产线生产产品的品种,满足了各产线之间的物流需求,实现了不同规格的快速转换,为国内首创。为了满足汽车板开发的需要,主导研发完成了《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成功解决了鞍钢冷轧汽车板生产带钢乳液残留问题,O5板合格率提高8%,累计创效4500余万元;主导完成的《连退机组废钢压力机装置改进研发》和《成品卷无划伤装置的研发》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成材率,为企业创造了效益,获得技术创新一等奖。

  李超坚信,工作就是用生命去做的事业,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对生命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应该有一股永不言败的闯劲,有一种百折不回的韧劲,不断挑战极限,取得新的成绩。

  四、依托团队,众志成城,传承工匠精神

  2014年李超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就为人人创新、提高技能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空间和发挥才智的平台,创新工作室汇聚了各专业的精英工匠。4#线连退机组自投产以来,一直没有发挥剪边下线直接生产成品料的功能,产线生产工艺无法得到优化,增加了生产成本。在公司和厂的支持下,李超和他的创新团队从项目论证、到设计制造,逐个环节进行沟通和优化,最终成功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成材率提高了1.5%,年创效360万元。结合当前市场形势严峻,李超团队不仅将目光投放到维护设备稳定运行上,更将焦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上。

  2018年,冷轧厂提出“钢卷完美化”活动,要求“制造最美钢卷,擦亮鞍钢品牌”,其中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钢卷溢出边问题,厂里提出要把这项难题交给创新工作室负责。为此,李超带领工作室成员有针对性的排查了各工序钢卷的现状,并对标先进企业,汇集多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立项攻关,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机电设备的位置和精度,使钢卷溢出情况得到很大改善,达到预期设定目标。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完成攻关项目606项,形成了16项专利,24项专有技术,共培养出作业区管理者4名,点检长、区域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12名,青年技术骨干30多名,李超创新工作室2014-2017年合计创效7000余万元,为鞍钢推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1 2 3 共3页

来源:中工网
编辑:尹文卓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