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争平-图片新闻-中工网

人物

图片新闻

刘争平

2018-12-24 18:10:59

  刘争平,男,1971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拉萨分公司指挥长。

  刘争平和他的团队组织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区800多个地温观测孔的测试工作,绘制了国内首张1:200000大比例尺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温分区图》,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整套冻土综合勘察技术,为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冻土铁路铸就“定海神针”。

  所获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争平,男,1971年生,汉族,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现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指挥长。扎根地质工作第一线26年,其中在西藏地区工作19年,主持和参加了青藏铁路、拉日铁路等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地质勘察、设计、科研和总结编撰工作,为解决高原铁路、多年冻土、地热、风沙等重大技术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勘察金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西藏工匠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14项,曾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19年的执着与坚守

  2000年至今,他先后担任青藏铁路勘察设计的地质专业负责人,以及使命最为艰巨的冻土科研队队长,全过程参加了青藏线的初测、定测、补充定测、配合施工以及总结编撰、高原冻土铁路规范编制等工作,与青藏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藏铁路建成后,他继续在青藏高原坚持进行运营期间的冻土观测。2010年,他全面投入拉日铁路的勘察设计和配合施工工作,担任勘察设计副总体、副指挥长。目前,他负责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的配合施工工作。从2016年至2018年,他积极参与了西藏铁路网设计、中尼铁路、新藏铁路、拉墨铁路等项目的工作。19年来,他坚持每年工作在现场9个月以上,克服严重的高原缺氧,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舍小爱、为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西藏自治区的现代交通事业的建设中,经受住了世界屋脊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的考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从青春年华到两两鬓斑白,他为实现火车跃上世界屋脊的百年梦想奉献了人生最为宝贵的美好时光。

  勇攀高原冻土铁路的“珠穆朗玛”

  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建面临着多年冻土世界性难题,刘争平和铁一院技术团队以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投入到攻克高原铁路世界性工程地质难题的技术攻关中,多项研究成果经国家鉴定并应用到了其他高寒铁路设计中,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十年来运营实践验证了冻土工程设计的正确性,促进和满足了青藏高原铁路继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在青藏铁路勘察期间,他组织开展了青藏铁路综合地质选线、多年冻土区勘察、冻土地温长期监测、冻土试验段选择、昆仑山8.1级地震追踪调查、沿线风沙调查、沿线活动断裂调查等有关青藏铁路的各种“高精尖”工作,为稳定线路方案打下了良好基础。

  冻土地温是冻土工程设计的基础和灵魂,为确保地温测试资料的真实可靠,刘争平和他的团队先期进行了无数次现场调查,他追求环节把控,减少地温测试误差,总结出了地温测试的关键操作环节,形成了《地温测试操作细则》,使得地温测试精度达到0.02℃,提高了5倍,准确地反映了冻土的地温环境,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大大减少了测试误差。《地温测试操作细则》的成果在《铁道工程学报》上进行了发表,并在后来的在兰新高铁、木里铁路、哈大高铁、拉日铁路等地温测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与团队一道,组织青藏铁路沿线40余个地温观测孔进行长达6年的地温测试,对每一个地貌点都进行了踏勘,对每一个不良冻土现象都进行了调查,严谨对待每一个地温数据,获得了地温数据约12万组,绘制1:20万《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分区图》。《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分区图》是我国区域地质方面第一张青藏铁路冻土地温分区图,它为最终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整套冻土综合勘察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为推动形成冻土工程技术“中国标准”做出了贡献。主持了《高原铁路勘察设计规范》、《高原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原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他重新定义了“不良冻土现象”的名词解释,并获得中科院冻土专家们的认可,纳入规范。作为三个规范的总编,他充分借鉴青藏铁路的成功经验,注重吸收近十年来我国寒区铁路冻土工程的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顺利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查,为冻土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技术标准,实现技术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青藏铁路工程设计取得的成功在国际冻土铁路建设上引起了轰动,俄罗斯的莫斯科至喀山高速铁路、图瓦至亚尔斯克铁路,在冻土铁路修建技术方面与我国进行了多次咨询和交流,这也说明我国冻土铁路技术已经走向世界,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冻土研究坚持不懈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科研攻坚,是在我国50年以来冻土研究的基础进行的。刘争平对冻土研究工作坚持不懈,执着关注,2000年至2006年,他做为青藏铁路地质专业负责人,他先后担任了青藏铁路冻土科研队副队长、队长,负责66个部级科研课题的现场管理工作,并担任了其中13个课题组长。在他的组织推动下,青藏铁路冻土科研工作扎实开展,试验结果推陈出新,成功地揭示了片石气冷、碎石护坡、热棒、通风管等工程措施冷却地基的机理,为最终解决冻土技术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年至2016年,在青藏铁路运营期间,他并没有停下冻土研究的脚步,积极开展了运营期的冻土长期监测工作,为解释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长期效果,提供了依据。期间他主持完成了《青藏铁路勘察设计卷》,2016年出版,成书69万字。积极参加多次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受邀在各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了多年冻土讲座,先后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9篇,在业内有着较广泛的知名度。

  2016年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他担任指挥长,开展了冻土铁路病害整治研究工作,目前,又积极参与青藏冻土铁路电气化工程研究,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围绕新藏铁路,积极参与和倡导藏西地区冻土研究。

  拉日铁路的“刘北斗”

  拉日铁路是我国目前穿越地热区间最长、区间地热温度最高的铁路,铁路经过地热段长约47公里,探明最高热泉温度达88℃。作为拉日铁路地质副总设计师,刘争平通过对地热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基于地温测试和对地温数据的处理,主持绘制了雅鲁藏布江峡谷区1:10000地温点分布图,从图中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地热空间分布和温度范围,为铁路选线、工点布置提供了最直观的依据。

  在从拉萨至日喀则四条线路方案的比选踏勘中,他走过了喀则地区18个县市中12个,穿越了海拔4500米的仁布雪山,走遍了羊卓雍措周边的沟沟坎坎,调查了羊八井气热田周边的各种复杂地形,走访了年楚河两岸的各个藏族村落。日喀则地区灯古村至萝桑村段的戈壁滩地段,地表植被荒芜,高大标志物少,没有明显的道路,现场勘察时经常迷路,连当地村民也说不清道路走向,但刘争平却对本段线路位置了如指掌。每逢铁道部和自治区领导去现场检查时,他都是带路向导,西藏支铁办领导开玩笑说:“按理说我们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但是到这里也找不着北,没有你这些道路我们根本找不着,你真是导航的北斗星啊”。于是“刘北斗”名字一下传开了。

  通过对现场情况与地质情况的深入研究,刘争平负责地质勘察工作为铁路科学经济合理地选线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使得沿雅鲁藏布江方案从四个比选方案中成为最终的方案,节约工程投资8891万元。

  劳模工作室助力年轻人成长

  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成立了刘争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围绕西藏铁路建设开展有各项科研课题9项,拥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勘察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有效带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工作室成员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技术人员11人,教高1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5人。刘争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家劳模工作室,也是全国100个示范劳模工作室之一。  

1 2 3 共3页

来源:中工网
编辑:尹文卓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