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幻灯片-正文
高凤林:生命如钢花般耀眼(图)
//www.workercn.cn2017-08-22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命如钢花般耀眼

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

高凤林(图中戴白手套者)在向班组成员传授焊接经验。 (资料图片)

  他是一名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从他手中诞生。作为一名普通航天人,他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国90多枚运载火箭焊接过“心脏”。他就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11厂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员工、全国劳动模范高凤林。

  “去解小时候的迷惑”

  1962年,高凤林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1970年,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太空,听到广播里响起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时,年幼的高凤林产生了疑问:“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从那时起,航天梦就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中学毕业时,母亲对他说:“报考七机部技校吧,去解你小时候的迷惑。”七机部,是我国早先航天工业部门的简称。一念流转,一生情牵。从此,高凤林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高凤林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211厂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年轻的他一面虚心向厂里的老师傅求教,一面勤学苦练。高凤林的师傅陈继凤是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要想成为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必须上4个台阶:首先要干得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干好,要能说出来,并且还要写出来”。老师傅的嘱托,至今都是高凤林衡量自己工作得失的准则。

  上世纪90年代,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要采用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可发动机大喷管焊接,成为研制必须攻克的难关。大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牵牛花的喇叭口,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仅一根管子的价值就相当于当时的一台彩电。而这些部件全部都需要工人手工焊接而成。

  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多停留一下就可能把管壁烧穿或者焊漏。在首台大喷管的焊接中,高凤林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最终凭借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那段时间,高凤林双手被焊枪烤得发干、发焦、发糊,鼓起了一串串水泡。而高凤林只说了一个字:“值!”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高凤林越发感到知识的可贵。在离开学校8年后,高凤林又重新捧起课本。为了能学有所用,他选择了机械工艺设计与制造专业。在那之后,高凤林再接再厉,又完成了从大学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学习。厚积而薄发,有了知识的积累,高凤林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