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幻灯片-正文
只要手上沾满泥巴,心里就觉得踏实和满足(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7-13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90后名校毕业小夫妻,放弃高薪返乡做泥塑

只要手上沾满泥巴,心里就觉得踏实和满足

  近日,一则“90后美院高材生返乡塑菩萨,订单已经排在了3年后”的新闻上了腾讯新闻头条,短短的时间里引起了网友多达2.1万条热评。网友们有羡慕这对小夫妻“郎才女貌、伉俪情深、天作之合”的,有赞叹他们“投身传统艺术令人动容”的,也有一些讽言冷语则认为他们“身为高材生,却信仰这种道教佛教的思想,是不可理喻”,一时间众说纷纭。

  许明笙腼腆,虽然是90后,却认真、稳重,雕塑系专业毕业。本以为会是个极具艺术范儿的潮男,见了面才发现与想象中的艺术类毕业生大相径庭。许明笙笑说:“高中时就被同学和老师称为土包子,如今回到乡村,似乎更名副其实了。”

  同样是90后的许明笙的妻子朱悦,是服装设计系专业毕业,容貌清丽,她和许明笙从高中开始就是同学。大学一毕业,俩人就结了婚,朱悦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许明笙一起回到家乡——浙北偏僻的小山村、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的沙滩村。这对90后名校毕业的小夫妻,就这样过上了一抔土,一把刀,一把刷子,整天和泥土相伴的日子。

  对于俩人突然的走红,他们有些意外,有些兴奋,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烦恼。“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有找我做佛像的,有推销辅料工具的,也有想要跟我拜师学艺的。”许明笙说,“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些被打乱,我还是喜欢安安静静地做我的泥塑。”

  无神论者能做好菩萨的塑像?

  在乡村村民的眼中,90后的许明笙还太嫩,资历不够。他们更心存疑虑的是:“一个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一个无神论者,又怎么能够做好菩萨的雕像呢?”

  “虽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尊重所有的信仰。”许明笙说,“村民们不信任我,我能理解。所以每次接手佛像的订单,我都会查阅很多资料,把我的想法一点一滴地和他们进行沟通。”

  泥塑起源久远,传说中的女娲就是用泥巴造人。它是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的工序十分复杂,从准备稻草泥开始,到立架、上泥、修光、补缝、封漆、上腻子,直至打磨、勾底、沥粉、贴金,前前后后耗时少则几个月,多则三年,每一道工艺都需要娴熟的技巧与耐心。

  泥塑艺人需要的其实是全才,不仅要懂绘画、懂书法、懂雕刻,同时,还要是个泥工、木工、油漆工。而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做的过程不一样,做出来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每一件泥塑作品其实都融入了创作者的精神和灵魂。许明笙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为了使每一件泥塑作品都具有不同的生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许明笙也是不停地在学习,不停地积累素材,不停地观摩历代传世的佛像和壁画,不停地阅读史书,悉心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毕业以来,许明笙遇到难度最大的一次挑战,是制作一尊高达5米的财神像,这是一般师傅都不敢接的大活。因为有父亲的协助,许明笙接下了单子。最后一道工序是要捏出人物的五官、衣服、手指头等细节,这道工序最能体现艺人的功底,威武的气势、慈悲的面庞,全靠手工捏出来。

  张渤是该站在还是坐在猪身上?

  许明笙还给我说了一个给溧阳博物馆做雕像的经历。

  张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适当,成为无锡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库。但因容积有限,连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着牛犊山,所以影响了它的调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闹水灾。张渤治蠡湖水灾的决心,感动了上苍,上苍就让他变成一头“猪婆龙”。张渤一生与水结缘,先后曾在吴兴、温州,以及苏、闵、浙、赣一带,带领百姓治理大江大河,引水入海。

  这是古书上关于张渤治水的史料记载。在给溧阳博物馆做张渤治水的雕像时,许明笙和博物馆的老师们有了不同的观点。

  许明笙认为传统的张渤治水的雕像,都是站在猪身上的,颇为夸张,而许明笙认为张渤治水的雕像是要刻画张渤勤勤恳恳治水的稳重形象,因此建议雕像中张渤应该坐在猪身上,双手撑在铲子上,眉头微锁,好像在思考如何治水。而且以往的雕像中,张渤衣着华丽,许明笙认为,虽然张渤是一个大官,可也不可能在治水的时候穿得如此飘逸,肯定应身先士卒,衣着朴素。

  在和博物馆往来十多次的沟通和交流中,最终对方接受了许明笙的建议,张渤治水的泥塑完工后,也获得了溧阳博物馆的好评。

  “作品好看是没有用的,好东西是要被制作出来并留于世上的。”如今的许明笙充满了自信,“我做的泥塑栩栩如生,贴金绘画都十分精细,渐渐地也有了一些名气。以前别人介绍我都会说,这是许国良的儿子,现在会说,这是美院的高材生泥塑达人。”随着传统文化日渐被重视,江浙一带许多道观庙宇陆续重建,根本不用担心接活,“手上几年的活都已排得满满当当”。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