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吴奇能:东海之滨的博士农夫(图)
//www.workercn.cn2017-09-13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观花苞闻花蕊,吴奇能每天都在琢磨果品成熟期的理想品质。近3年来,他带领的科研团队获得农业领域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种植园吸纳周边乡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农民成了产业工人。

吴奇能和同事们在公司种植园区里。目前生态种植园区已开发出4个大类、12个小类热带精品水果产品。

▲南果北种需要改良土壤,生态种植园研发中心进行各类土壤修复研究。

▲科研人员通过不同品种交叉授粉、嫁接技术,增强抗逆性,选育优品。

▲利用当地丰沛的雨量收集雨水,形成人工湖泊与循环河道,经过高效过滤臭氧灭菌达到饮用水标准,用于农业灌溉。

  ▲研发团队利用大棚大田实时大数据,分析指导一线生产管理。

  水果酵素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针对南果北种,种植园研发了制菌发酵再生有机肥。园区内所有农业废弃物均实现循环再利用。

  一个从越南引进的火龙果,3年前在东海之滨开花结果,如今形成了千亩火龙果园,成就了以合庆火龙果、莲雾、释迦、木瓜等热带精品水果为品牌的南果北种都市农业综合体,这是发生在上海浦东的现代农业传奇故事,创造传奇的是以博士吴奇能为代表的一群现代新农夫。

  吴奇能成长于安徽农村,大学就读生物发酵专业。在上海从事现代农业之始就怀揣“为孩子提供一份健康安全的食品”梦想和农夫情结,于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南果北种生态种植园。让他意外的是,当他决定成为上海火龙果种植第一人那天起,几乎没有一个专家看好他和他的团队。

  “当初不看好上海种植火龙果的人如今都来这里参观考察。我心里明白,做现代农夫必须依靠科学解决难题。”吴奇能说。

  2014年下半年,看清了上海市场需求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后,吴奇能和他的团队在浦东合庆镇种下了上海第一棵火龙果。之前,这个以3名博士、5名硕士为核心的20多人团队,已经在有机肥领域耕耘了8年之久。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食品,始终坚守这个初心还是颇有难度的。”回忆往事,种植园副总经理吴瑞兵颇为感慨。

  记者了解到,新农夫们采用低温驯化方法培育筛选了耐低温的优质火龙果苗,采用保温和梯度调控技术使火龙果安全过冬,利用保温设施、搭架造型实现火龙果的高产,通过不同品种交叉授粉提高火龙果坐果率,大大改善了果品品质,怎么种的难题由此而解。但是,如何形成优质产品系列?如何通过优良土、水、肥确保产品的安全健康?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既不能解决“合庆火龙果”的品牌问题,也无法解决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产业链延伸问题。

  吴奇能告诉记者,团队先后培育了肉质爽脆的“合庆红1号”、糖度极高的“合庆红水晶”等10多个品种,获得了火龙果种植相关专利3项,而产品的被认可度,来自团队对土壤、灌溉水、肥料的精准调控。

  初秋时节,记者徜徉在南果北种种植园,联栋大棚鳞次栉比,这里的棚与棚之间都有水管相连。收集的雨水通过特殊的沙土过滤进入蓄水池,经过水草净化的水通过德国过滤设备泵入每个大棚的蓄水池,蓄水池里的水在灌溉前通过纳米臭氧水发生器做最后一道杀虫、杀菌,实现灌溉水病虫害防治,因此无任何农药残留。

  为确保土壤健康安全,团队利用专利技术对秸秆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有机肥,用于特定作物的生物防治,保持土壤活力。记者了解到,在吴奇能团队获得的10多项专利中,单这方面的发明专利就有5项。

  吴奇能告诉记者,现代农夫不仅是有机生态农业的建设者,还应是生态环境守护者,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产区向景观农业融合转变。(本报记者胡立刚叶晓宁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