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从“银河”到“天河”(图)
//www.workercn.cn2017-08-24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从“银河”到“天河”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弘扬“银河精神”闻思录

上图: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专家教授指导新一代“银河人”开展攻关。何书远摄

  “假如人生能实现一个梦,我的这个梦,就是让中国在世界高性能计算领域拥有一席之地。”1978年,当邓小平把研制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的任务郑重交给国防科技大学时,该校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教授曾这样袒露心迹。而今,慈教授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从“银河”实现我国巨型机“零”的突破,到“天河”在世界超算数度称雄……他们的故事是真实动人的“中国故事”“强军故事”。他们所创造的一个个巅峰生动说明,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文化蕴含着惊人的力量。——编 者

  晴朗的夜晚,人们仰望苍穹,一条晶莹璀璨的光带映入眼帘,这是横贯长空的银河。夜幕下的国防科技大学,有一栋大楼灯火通明,楼顶矗立着的“银河”二字熠熠生辉。这是“银河人”的精神天空。

  回望激情燃烧岁月

  6月下旬以来,一场“弘扬银河精神,再创一流业绩”的大讨论,又一次把大家带回到30多年前那段难忘岁月。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勘探的石油和矿藏数据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计算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小平同志的话掷地有声。随后,他将研制任务郑重地交给国防科技大学。受领任务后,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当即立下军令状:每秒1亿次一次不少;6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就算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中国的巨型机搞出来!”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慈云桂说。

  在紧张的攻关途中,43岁的蹇贤福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35岁的讲师俞午龙牺牲在出差路途中。把生命献给了我国巨型机事业的,还有40岁的张树生、41岁的王育民、49岁的钟士熙……他们把生命化作前进的“燃料”,用身躯化作“台阶”,推动着巨型机研制不断向前发展,支撑着战友们继续向上攀登。

  1983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1984年10月1日,在建国35周年国庆大典上,我国首台“银河”巨型机模型受阅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展示了她那迷人的风采。

  此后,这个团队又研制出“银河-II”“银河-III”等系列巨型机,孕育形成了“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

  回望激情燃烧岁月,是为了更好地赓续优良传统,让新一代“银河人”领悟“银河精神”的真谛。2014年加入团队的“海归”博士吴诚堃说,为了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事业,老一辈“银河人”敢于豁出生命,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年轻一代手中,我们必须当好“银河精神”传人,在世界科技领域不断续写新的辉煌。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