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躲进“粒子”成一统 管它春夏与秋冬(图)
//www.workercn.cn2017-08-21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高原宁在清华大学主持学术论坛。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高原宁,生于1963年4月,系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探测器(LHCb)实验中国组负责人。

  记者 手记

  和高原宁聊了一下午,发现这位身材高大的科学家是个很有意思的“老男孩”。

  他沉浸在粒子物理中,觉得解决科学问题非常“好玩儿”。他毫不避讳自己的缺点,说自己在专业以外很多事都做不好。他常常被自己的话逗乐,像个孩子一样捧腹大笑。他正为班里学生的出国参观活动操心,提起这事就直挠头。

  发稿前我请高原宁发几张见报使用的个人照片,他故意发来一张最近刷屏的后期制作军装照,还调皮地问:“这张不行吧?”

  和他的姓一样,高原宁真的很高。他把1米95的自己往椅子里一“放”,椅子都显得有点小了。

  正值暑假,头发有些灰白的高原宁身穿灰色T恤,脚踩拖鞋,躲在黑板上写满公式的办公室里享受难得的放松。7月6日,高原宁刚刚带领团队结束一场战斗——他们为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探测器(LHCb)实验组首次发现双粲重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型强子对撞机做实验时,各种各样的粒子都被撞出来了,它们的动量、往哪个方向飞,都会被记录下来。”一谈粒子,高原宁立马来了精神,双手从扶手上“跳”起,十指叉开向身体两侧划去,仿佛粒子就在他眼前飞舞。

  带团队:国际合作中要头脑清醒

  今年元旦过后,中国组开始全力开展双粲重子的实验分析。直到7月6日晚提交完最后一项论文材料,身为LHCb中国组负责人的高原宁终于得以面带微笑和另外几位成员合了张影。

  “最近心态特别放松,因为大家捣腾了大半年,很累。”高原宁回忆,中国组对双粲重子的关注从2010年就已开始,但这并不是这项研究的起点。

  2000年,从国外归来的高原宁接手清华大学加入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国际合作计划。此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强手如林的国际合作中,要靠什么立足?

  “热点课题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寻找希格斯粒子,一个是研究正反物质不对称性。但一开始就在最热的课题上去竞争,可以说没什么胜算。”高原宁一直在和国内理论物理学家探讨这个“很严重”的问题。经过长时间摸索,逐步找到策略:从国内理论研究基础比较好的方向入手,做有特色的课题研究,寻找双粲重子就是其中之一。

  回报超出高原宁的预期。2015年和2017年,五夸克态粒子和双粲重子相继从海量对撞数据中被挖掘出来。在寻找这两种粒子的努力中,中国组科学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凭借这些工作,中国团队在合作组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而不只是“跑跑堂”。高原宁也终于可以松口气说:“目前来看,这个路数是对的。”

  作为团队负责人,除了参加一线研究,高原宁不得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中一个关键职责是,想清楚下一步LHCb中国组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具体到双粲重子的研究,也是如此:对于数据信号,负责人首先要有正确判断。一旦确定去做,要马上调配人马,打通各个环节。同时要和LHCb其他各组沟通协调,在技不如人的地方,要主动邀请其他国家科学家进行合作。

  “这个时候,必须眼观六路,头脑清醒。”高原宁说,合作是高能物理研究的主基调,但研究一做就是半年,要保证中国组始终占据主导优势并非易事。此外在中国组内部也要既鼓励竞争,又保证顺利合作。

  相对于搞科研,高原宁坦言,带团队显然更有挑战性。“很多以前的朋友都觉得我这些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不是我的长项,至少年轻时没表现出这个能力。”高原宁说着开怀大笑。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