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黄路生:解析家猪遗传的“中国基因”(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1-23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黄路生在应用自动化工作站进行家猪基因组研究

  黄路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他带队走南闯北,深入全国24个省市70多个地方种猪场,在母猪产房旁安营扎寨、轮班蹲守……

  他率队建立起全球最完备的地方猪种基因组DNA样品库、先后培育出64个优质种猪核心群……

  “高科技猪倌儿”——老乡们都愿意这么叫黄路生。的确,这位江西农业大学校长担得起“高科技”三个字:他率队建立起全球最完备的地方猪种基因组DNA样品库、先后培育出64个优质种猪核心群……

  自从选择猪作为研究对象后,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记不得走过多少村庄、观察过多少种猪……获得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黄路生当之无愧。

  筑巢引凤的开拓者

  在这间仅有12平方米的实验室内,黄路生曾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前来讲学,将一批批年轻人送往国外深造……

  1995年,时年30岁的黄路生获得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专业领域第一位前苏联及俄罗斯正博士学位。当时,俄罗斯畜牧研究所及德国哥廷根大学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选择回到母校江西农大从事科研工作。“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养猪历史,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要有自己的优秀猪种。”黄路生说。

  黄路生算了一笔账:“中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猪种资源占全球总数的1/3,养猪产业在所有农业行业中总产值最高。然而,我国商业化生产的猪种95%以上核心种质依赖进口,不仅每年畜种引种经费大,而且也将国外猪种的某些病毒带进了国门。另外,我国生猪生产水平不高,平均肉料比为3.06∶1,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肉料比每下降0.1,全国生猪生产就可节约粮食720万吨,实现人均增粮5.5公斤。”

  账算清了,方向就明确了。回校工作时黄路生一家三口挤在简陋的大学生宿舍里与大学生住在一起,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影响他的科研激情。在投身动物分子遗传标记及“中俄猪联合育种”研究工作的同时,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1999年底,江西省第一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江西农大建立。

  实验室始创之初,只有1间12平方米的实验室。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创新团队,作为学术带头人的黄路生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将世界知名专家请到实验室讲学;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培养,将一批批年轻人送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想方设法为年轻学者量身申请国际权威师资作为他们的博士生导师。

  在黄路生的精心培育和带领下,十余名年轻博士在完成学业后如候鸟般飞回国内、回到江西农大,聚集在黄路生周围,为了共同的追求,行进在科研的征程中。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