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隋建华: 架设基础研究与药物开发的桥梁(图)
//www.workercn.cn2016-08-12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北生所二楼的生物制品中心,记者见到了隋建华。个儿不高、比实际年龄看上去年轻很多的她总是在微笑,文静中透着干练。

  隋建华是北生所生物制品中心的主任,而生物制品中心,则肩负北生所从基础研究领域延伸到应用领域探索的重任。

  “回国,来到北生所,主要是觉得这是一个能做事的地方。这几年下来,现在我对此更坚信不疑”,隋建华说。2000年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她就去哈佛医学院著名的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后来一直在那里供职,从事基因工程抗体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直到2012年回到北生所筹建生物制品中心。

  基因工程抗体是指利用基因重组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发现目标抗体,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抗体进行加工和装配。基因工程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高、性质均一、可针对特定靶点定向制备等多个优点,已在一些疾病治疗中显示了突出的效果,应用前景备受关注。当前,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全球新型药物研发领域中的热点,居近年来所有医药生物技术产品之首。

  “我的工作包括从源头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发现新的功能抗体及作用机制;进而对其进行工程改造使其具备抗体药物所必备的特点。一种药物从基础研究到成为产品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在完成实验室阶段的研究之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临床前实验,以期最大可能地确认候选抗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隋建华说。

  “如果能从源头上找到靶点,当然是最好的,这非常有挑战性,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现在更多是以合作形式进行药物靶点的发现和确认。”她坦言。

  隋建华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抗体免疫治疗。“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展抗体的特异性和生物活性。在肿瘤治疗方面,提高人体对肿瘤的免疫攻击能力,也就是清除肿瘤细胞但是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隋建华说。

  而进展最快的则是她与先生李文辉合作的乙肝抗体药物开发。同为北生所研究员的李文辉历时几年,首次找到乙肝病毒受体。现在,基于这一研究的新型乙肝治疗药物的开发在顺利进行。李文辉和隋建华团队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前者继续在基础研究上深入探索,后者则聚焦抗体药物研发。

  目前,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药物研发在积极向前推进中。这个抗体把受体和病毒之间的通道打断,从而阻断病毒持续感染宿主细胞,打破旧的循环,建立新的生态。抗体的实验室阶段的研究工作已经做完,现在正在推进临床前研究。从目前来看结果比较理想,上下游的生产工艺也基本过关,力争尽早申请开展临床试验。“我们希望在临床研究中测试它,单独或和已有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联合使用,看是否能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当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隋建华说。

  “基因工程抗体研究是基础研究和抗体药物开发之间的一座桥梁,这项工作与基础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开发基因工程抗体前期需要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功能验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研究,而后期涉及到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精细的过程控制,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隋建华说。

  所以对她而言,工作就是一直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你需要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北生所的好处是,这里有生命科学领域各个研究方向的优秀科学家,随时随地都能交流。”

  在她看来,这份工作最难的是不可预见性。“尽管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到临床能不能成功,用现有手段依然是难以推测和预见的。”

  但这或许正是科研的魅力。就像她的博士生导师宋增璇教授曾写给她的一句话:“科研是一条艰辛的路,但其中的乐趣是一切其它享受都不能替代的。”

  回国后的隋建华比以前更累更忙,在北生所的乐趣,也是其他工作难以替代的。“晓东所长一直跟我们说,要追求有高度和有影响力的工作,要看解决了哪些问题,探寻了哪些未知的东西。我觉得,北生所的人都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在工作,所以这里的人都很简单、纯粹。”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给她一种家的感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