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茹振钢:麦田里的“守望者”(图)
//www.workercn.cn2015-05-3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茹振钢

种子就是我的命根子(逐梦英才)

  每8个小麦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截至2014年夏收,“百农矮抗58”累计种植2.6亿多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200多亿元,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这些数据的背后,总有一个名字被不断提及——茹振钢(上图。资料照片)。他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

  “小麦种子是我的命根子,我一天也离不开她。”茹振钢说,育出好种子,让农民兄弟丰衣足食,是他毕生所求。

  34年执着坚守,只为天下粮仓

  “小时家里兄弟姐妹多,常吃不饱饭,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顿饱饭。”茹振钢说,“读大学时选择学农,就是为了能给粮农尽可能提供帮助,实现公私仓廪俱丰实。”

  1981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茹振钢,被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教授选中,“拉进”育种行业。

  “育种就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黄光正教授的话,茹振钢记到如今。他牢牢记清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几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建立情感沟通,一刻也分不开。

  独守在试验田,没有亲人陪伴,没有家庭温暖,这样的生活,茹振钢坚持了数十载。

  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

  为掌握各地小麦生长情况的真实数据,茹振钢到全省各县田间地头调查,交通工具全靠公共汽车和一双脚板。

  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公共汽车少且不准点,为不耽误行程,茹振钢只要有车,说走就走,赶不上吃饭就在车上吃。当时茹振钢有三件“宝”不离身: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军用水壶,一包变蛋(一种蛋制品)。“变蛋时间长不变质,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

  1996年9月,由他培育的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终获成功,当年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累计种植达700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跨省区重点推广品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