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徐卫林:让“夕阳产业”焕发活力(图)
//www.workercn.cn2014-08-29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湖北日报讯 他发明的一项纺纱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希望,用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纺企开发出国际一流的高端服装——

  人物名片

  徐卫林,省首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武汉纺织大学新型纺织材料及改性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人才是第一资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领军人才是我省改革创新最活跃的因子,是悠久荆楚文脉的忠实传承人。作为我省各行各业翘楚,他们用智慧、汗水,用默默追求书写人生精彩。没有豪言壮语,不计利益得失,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大山深处的矿井、泥泞的田野,都跃动着他们的身影。

  本报今起开辟专栏,推介他们的事迹,以期从他们身上感触荆楚改革创新发展的脉动,激励更多人才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说话快、走路快,甚至交谈中思维的转换也让人应接不暇,这是徐卫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必须高效。”他说。因为这样的行事风格,徐卫林41岁就成为我省科技突出贡献奖最年轻获奖者。

  徐卫林与纺织结缘,始于1988年。那年9月,19岁的他从大别山深处的罗田只身来到武汉纺织大学,学习针织。“许多人穿衣服,却不知从原料到成衣的过程。因为对纺织的热爱,我一口气读到博士后。”徐卫林说。

  纺织业,在不少人眼里已是夕阳产业。但徐卫林认为,只有落后的科技,没有落后的产业。只要勇于技术创新,夕阳产业照样可以焕发青春活力。“中国的纺织品产量占世界一半,但大都是中低档产品。我希望用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纺企开发出国际一流的高端服装。”徐卫林说。

  他发明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改变了人们多年来的思维定式,即为纺出超高支纱,不断在提高纤维长度、细度、强度和改造牵引设备上动脑筋。这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创造了毛纺500公支、棉纺500英支的超高支纺纱世界纪录,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技术一经问世,迅速在纺纱行业掀起了技术升级旋风。

  徐卫林善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他耗时8年牵头研发的普适性柔洁纺纱技术,获得9项国家专利,引起广东、浙江以及我省70余家纺织企业和投资机构极大兴趣。最终,“普适性柔洁纺纱技术专利包”公开挂牌转让,并由国内最大的棉纺织成套设备供应商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500万元高价竞得。

  徐卫林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他结合纺织与生物、能源学科,以管状织物作支撑,研发出仿真人造血管。“我们研发的人造血管因为有织物做‘骨架’,缝合时不会出现脱线,连医生都赞叹‘有弹性,就跟真的血管一样’。这也证明了纺织在某些新型领域中有广阔应用前景,绝不会是‘夕阳产业’。”徐卫林说。“我喜欢做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科研,也许10次失败了9次,但有一次成功,意义就很大。”徐卫林说,他享受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面对一个个荣誉,徐卫林表示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年得到的科研奖励,徐卫林常用于奖励团队成员或作为年轻教师的科研基金。2010年3月,徐卫林获得科技奖励金100万元,他将这笔奖金全额捐出,在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攀登奖学金”。“身上沾满棉花才会成为真正的纺织专家。”他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我坚信,下一个五年,中国的纺织技术必将领先于世界。”徐卫林说。(记者 翟兴波 通讯员 许波 边洪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