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炮火中带菌种回国(图)
//www.workercn.cn2014-04-21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更多

1943年5月,樊庆笙(右二)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樊庆笙在做实验。

  中国的青霉素发明人

  樊庆笙 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故乡在常熟,1940年留美,1944年历经曲折回国,并在当年发明了青霉素,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

  盘尼西林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重要抗生素,如今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在中国,第一批盘尼西林制剂是由樊庆笙研制的,并将其命名为青霉素。

  目前,樊庆笙个人的部分档案资料被收录到江苏省档案馆,他的女儿樊真美和樊真宁在捐赠档案时,讲述了父亲留学美国时,为拯救抗战中的伤病员,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日军层层封锁,飞越驼峰航线,将盘尼西林菌种带回中国的曲折经历。

  历史虽已远去,但那段经历,却依旧惊心动魄。

  贫寒学子的曲折人生

  穷不能夺志 小职员家走出优秀大学生,赴美深造

  樊庆笙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故乡在常熟,他的青少年时期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看到积弱积贫的中国受到列强欺凌,自小确立了发奋读书,科学救国的志向。

  记者在档案资料中看到,樊庆笙生于小职员之家,家境贫寒,人口众多,入不敷出,他从小聪明过人,1929年在苏州萃英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森林系读书,第一年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进校以后,他年年获得奖学金资助,顺利完成学业。1933年,樊庆笙毕业时获得金陵大学最高奖项——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进攻,平津相继沦陷。档案资料记载,当时沿海各大城市高校纷纷西迁内地,金陵大学也西迁到了成都。1938年,樊庆笙与青梅竹马的周珊珍恋爱结婚。

  1940年夏,洛氏基金会给金大农学院一个留美名额,因僧多粥少,校方难以安排,于是,院里将一份奖学金分给三人,时间由三年改成一年,目标是硕士,学成后回校执教。樊庆笙由于工作勤奋,被院方作为首选三人之一。就这样,他暂别了身怀六甲的妻子,去美国留学,而当时周珊珍腹中的孩子,便是樊真美。

  樊真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四岁前,自己都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留美的经历以及研制青霉素的经历很少对人提起,在他生命晚期,妹妹问起来,他才将这些经历告诉孩子们,扬子晚报记者也由此听到了他完整且曲折的故事。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修一年后,一位细菌系的导师看中了他的才华和勤奋,主动资助60美元帮助他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在校期间,樊庆笙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度过,阅读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料,练就了精湛的实验技术,并积累了广博的知识。

  樊真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父亲到美国后改行攻读《细菌学》,1943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争取实践机会,他去美国南部的西格兰姆研究所工作,对方提供的待遇优厚,使他的生活为此大为改善。

  早有报国心 同胞国内抗战,他要带着设备回国去

  就在这时,微生物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盘尼西林在美国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和生产,这种神奇的药剂应用,挽救了二战中成千上万伤病员的生命。

  樊庆笙敏锐地想到,中国人民正在艰苦抗战,前方将士天天流血,中国太需要盘尼西林了。他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必须赶快把盘尼西林移植到中国去,报效祖国。此时的他虽然有研究所待遇优厚的工作,却依旧归心似箭,无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上交通被阻断,归国艰难,他心急如焚。

  樊真美告诉记者,恰在此时,美国组建了一个援华机构——美国医药助华会,此机构决定在昆明援建一个包括装备、人员、技术在内的输血救伤的血库,用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血库的设备和冻干血浆的制备技术在当时都处于医学进展的最前沿。因为缺少细菌学的检验人才,医药助华会便给樊庆笙发了一封信,邀请他参加。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可以随医疗队回国参加抗日,同时又可以把盘尼西林的生产技术带回国。于是,樊庆笙毅然辞掉研究所的工作,去往纽约应聘。他向医药助华会会长Van Slyke坦陈了自己想进行盘尼西林研制的想法,对方表示理解和支持。于是,他请求帮助采购研制盘尼西林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溶剂,特别希望设法提供菌种。该机构备齐了他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并搞到两支极其珍贵的菌种,加上威斯康星大学又赠送的一支,他共带回国三支盘尼西林菌种沙土管,后来都用于生产盘尼西林药剂。

  不久,樊庆笙被聘为“华人血库”检验主任。为此他还专门去纽约中央医院学习血液的检验技术和制作冻干血浆的技术,同时去图书馆广泛收集有关盘尼西林的最新科技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华人血库”试运行期间,得到了中国留学生、华侨、美国友好人士的帮助,共采血1157份,采得血液制成57份干血浆准备带到中国。1944年1月,机构组成员携带美国捐赠的设备200余箱,准备启程回国。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