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漆器修复师闵俊嵘
//www.workercn.cn2017-10-10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修琴 操琴 斫琴

  古琴是知音。

  古琴让小闵找到了全新的生命体验。

  小闵是红极一时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漆器修复师闵俊嵘。他沉静、内敛,着迷器物文化,对漆器修复有着独到的心得。业余时间,他研习古琴,十来年内亲手斫了十余把琴。

  “不会弹琴能把琴修好吗?”这句话几乎影响了2004年进入故宫从事漆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闵俊嵘的人生。

  “会做了就更会修。”虽然有师父教授修复技艺,但是古琴作为演奏用的乐器,有别于一般漆器。为了修复好一把所有构件都散开、上面的漆都脱落殆尽的清宫旧藏、国家二级文物“金陵易少山斫古琴”,闵俊嵘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用晚上和业余时间找老师学古琴制作,从古籍、文献里找线索,还专门去学习了乐理和演奏。他也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做琴也好,弹琴也好,都是修养,亦如古人讲的格物致知。

  在闵俊嵘看来,漆器修复就是跟古人对话,得琢磨古代的匠人们是怎么绘制的,用的什么材料,色彩控制如何,甚至还得揣测古人造这件器物时的精神状态。“做漆器、做琴都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器物里面能体现出造物的精神。看他做的东西,就知道人的状态,这跟画如其人一个道理。”学琴以后,这些都在他脑海中渐趋清晰,人也变得更加沉静。

  如今闵俊嵘在闲暇时会弹琴、斫琴。他喜欢的曲目是《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和《忆故人》,“好像弹着弹着就真能想起故人。”在他看来,古琴文化传承的是古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情感体验。

  琢磨,静心,修行……斫琴体现匠心,不仅要选良桐,对琴的形制和琴的音色都要有专业的掌握。

  古人评价古琴有“四善九德”之说。“四善”即轻、松、脆、滑;“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园、匀、清、芳。其中,“奇”位“九德”之首,就是与众不同。因为古琴选材均为百年以上老木,或桐或杉或老黄松或老红松等,不同年代的琴材所取木材的部位也大不相同,音色当然有所差异。好听且与众不同的奇绝之琴,自古都是琴人梦寐以求的。“做琴首先还是要尊重和学习古人的智慧,我现在努力在声音控制上下功夫,尽量去收集所有琴谱中的斫琴信息,一直处在学习过程中。”他说。

  这么多年,小闵一直坚持每一张琴都用大漆工艺制成。好琴,要经过多道粗细的生漆鹿角霜腻子,表面再髹多道生漆,直到漆膜润滑光亮,用手触摸漆膜表面,像玉一样润泽———这种手感特别重要。可是,这种润泽的漆膜需要很长周期的制作过程。作为纯天然涂料,大漆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不易干透。从第一道粗腻子到最后一道表面生漆,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腻子还是木头都会产生很微小的变化,无数次的,慢慢地变化后,整张琴就会呈现出颜色丰富的表面了。

  为了获得更纯粹的漆,他经常会跋山涉水和漆农一起去崇山峻岭采漆。采漆基本在比较容易出漆的三伏天进行。因为害怕白天漆被太阳晒起皱,割漆一般都在晚上,从深夜12点到第二天黎明,他经常只戴一个头灯在没有月光、伸手不见五指的山峦里作业,下面是陡峭嶙峋的山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下。按照一棵树10个口割40刀,一宿割60棵树来算,有的时候六七个小时下来也就能装一矿泉水瓶那么多的漆,所以行业里流传着“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他记录这段经历时写道,“以后用漆时会更加珍惜。”

  现在,小闵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做与古琴相关的事业。他说,做琴没有经济方面的考量,完全是因为喜欢,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自我修炼。这不是一种寄托,而是一种使命。“希望我所斫之琴能够传给下一代。”小闵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