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京剧“夫妻档”开办少儿京剧社
//www.workercn.cn2017-10-04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江夏区纸坊街文化中心,夏海兰女士在指导孩子们学京剧 记者彭年 摄

  居民讲述:

  夏海兰,女,67岁,江夏区北华社区居民

  我和老伴谭川汉都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小时候都住在汉口民众乐园附近,经常在一起看戏。老伴是京剧科班出身,1960年考入武汉市戏校京剧专科,曾在武昌县京剧团工作。我自幼也喜爱京剧。老伴之后工作有变更,但我们俩对京剧的热爱没有减少。

  退休后,我们经常到公园和休闲场所练唱京剧。2009年的一天,开始有家长带着孩子找我们,请我们教孩子京剧。就这样,我们收了越来越多的小徒弟。开始我们带着孩子们在公园和广场露天排练,但遇到刮风下雨,或酷暑严寒,户外排练很受影响。

  后来,政府相关部门主动给我们提供了帮助:江夏区关工委给我们提供了经费,纸坊街文化站在纸坊街文化中心4楼为我们提供了固定排练场所。

  有了政府部门支持,我们干劲更大了。我们成立了江夏少儿京剧社,利用双休时间免费培训。还自费买道具,带领孩子们练习京剧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前来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老伴请来武汉京剧院退休的专业演员授课。

  如今少儿京剧社的24名小学员,来自江夏区8所小学。近些年,他们进学校、进军营、进福利院演出,还为农村留守儿童演出。仅去年,在社区、街道和区里的演出就有29场。

  记者探访>>>

  孩子们通过学京剧纷纷走出江夏

  9月20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纸坊街文化中心。在文化中心二楼一间小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夏海兰的老伴谭川汉。谭川汉先生坐着的椅子背后,挂满了京剧服装和刀枪剑棒等道具。

  71岁的谭川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今年19岁的孙子从小跟着他们学京剧,如今在成龙影视学院学表演。当年露天学习时,孙子扮演《说唱脸谱》里的猴子。

  “如今看到孩子们通过学京剧纷纷走出了江夏,我们感到自己没有白辛苦一场”。

  少儿京剧社串起社区精彩文化生活

  当年露天教学时,夫妇俩提个小音箱用碟子伴奏。就在长江日报记者前往江夏采访的前一天,江夏区文化局为少儿京剧社送来价值1万多元的立体音箱。7、8月排练,天气太热,区文化局在排练室安装了2台空调。

  江夏区关工委副主任谭先学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夏海兰夫妇退休后发挥余热,义务为孩子们传授京剧,精神可嘉。谭先学说,起初,夫妇俩面对场地、经费困难,他们都克服、坚持下来了。

  当年酷暑在广场上排练,老百姓围着不走,都拍手叫好。如今参加区里的公益演出,孩子们的家长都高高兴兴地支持。少儿京剧社串起来的是孩子、家长、社区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的精彩文化生活,串起来的是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和人心。

  小票友从武汉赛到北京

  在4楼排练室,记者见到67岁的夏海兰老师。她指着有一整面墙装了镜子的排练室说,这里有100多平方米的面积,是由纸坊街文化站提供给少儿京剧社的固定排练场地,孩子们双休就在这里练唱、练功。比起以前在江夏世纪广场露天学京剧,条件可是大为改善了。

  夏海兰介绍,9月27日,少儿京剧社9岁的小票友马一格,赴京参加全球京剧票友决赛;两周前,马一格在武汉举行的全球京剧票友比赛中,代表华中地区取得少儿组第一名。

  马一格的父母都是80后,如今两人都喜欢上了京剧。马一格的爸爸马晓峰还成为少儿京剧社的义工,帮忙操作电脑、打印、传文件,十分热心。

  2013年,3名少儿京剧社的小朋友考入武汉艺术学校。今年暑假,考到中央戏剧学院附中专业学习京剧的叶曦子回江夏,专门到少儿京剧社,手把手教学弟学妹。另外一名小学员王致贤也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附中,还拿到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奖学金。

  和马一格、叶曦子、王致贤一样,少儿京剧社的众多小票友学到了手艺,锻炼了身体,通过剧情学习了历史,捧回了奖牌、奖杯,许多小票友的父母也喜欢上了京剧。(记者万建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