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首都一家三代人的职业变迁 浓缩万千中国家庭生活
//www.workercn.cn2017-10-0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姥姥在国营澡堂工作,到孙辈成为“创客”,一家三代人的职业变迁,是万千中国家庭生活的样本——

首都一家

中工网记者 李丹青

  30后的“姥姥”,在国营的理发浴池服务公司工作,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捧着”饭碗吃。50后的“爸爸妈妈”,先后供职于公立商业储运公司、化工厂和合资企业,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勤奋敬业,干活跟给自己家干一样。80后的他们,是现在中国创业的主力,开始注重工作的精神追求,在创业的赛道上不断冲刺。他们是生活在首都北京平凡的一家三代。

  一家三代人的职业变迁,反映着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百姓生活的变迁。他们,是万千中国家庭生活的样本。

  “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1959年,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周年。21岁的曹淑英拿着街道居委会开的工作介绍信,走了半个小时的路,赶往通县当时唯一一家且是公立的“理发浴池”服务公司报到。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理发业也不例外。有理发手艺的丈夫进入国营理发店工作后,得知理发店招家属,就让妻子曹淑英报了名。

  因为对理发一无所知,刚从事这一行当的曹淑英按照规定,开始从学徒做起,3年出徒,一个月工资18元钱,“那时候买什么都省钱,一斤带鱼才两角多钱。我们家孩子多,买两角钱的肉够吃一顿饭,五角钱的能吃一顿饺子。”

  学徒一开始的工作是等师傅剪完,给客人洗头和吹风。洗头时,客人穿着大围布,坐在老式铸铁椅子上。身着白大褂工服的曹淑英站在旁边,一手拿肥皂,一手拿一瓶水,边在头发上抹肥皂,边小心翼翼倒水揉搓,以免落到客人身上。慢慢熟悉后,师傅才开始一点点教曹淑英怎么使剪子、推子和刀子。

  出师后,由于身体原因,单位“照顾”让曹淑英转去了浴池工作。那时候的北京,家家户户都还是平房,居民家没法洗澡。整个通州只有曹淑英所在的浴池能洗澡,方圆60里地的人都只能在这儿洗澡。赶来洗澡的居民经常要排长队,等有柜子腾出来,才能去洗。

  不论在理发店还是浴池,曹淑英的通勤方式都是走路,要走半个小时赶在早上8点开门前到,晚上要等客人都走了,归置干净才能回家,“在浴池时,白天洗澡的人多,晚上墙上瓷砖都是黄的,得使大铁刷子刷,刷完都10点左右了。”

  即使家里孩子生病了,曹淑英也得走半个小时到单位请假后再回去。直到退休,她从没迟到过。在当时周围人都在干临时工,曹淑英很是珍惜这份儿正式工作,“为了养家糊口,捧着饭碗吃。”

  给单位干活跟给自家干一样

  1978年,插队知青陆续返城,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曹淑英的女儿张玉霞结束插队,被分到通州一商局储运公司,负责发货保管。在当时大家都挣十几元钱时,她的月收入已经有30元了。在这里,她认识了同是插队回来负责消防保卫的刘建军,两个人相知相爱,结为夫妻。

  “原来那些百货公司都归一商局管,去那儿批货。”回忆过去的单位,张玉霞觉得很像今天的物流公司,刘建军却反复辩解,“那时是供给制,百货公司要去一商局交钱,开单子拿货。”而他们所在的仓库就是提货的地方,露天的,平时用大布罩着,石头墩子枕木码在上面压着。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了十多年,直到储运公司的地皮,被改革开放后象征着北京产业发展缩影的东方化工厂所占,他们的正常工作开始被打乱。

  “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干啥,只知道哪儿钱多去哪儿。”负责收尾工作的张玉霞,因为做事认真被东方化工厂留下,没多久,她又被推荐去工厂的合资公司负责发货。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外合资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热潮。得知被推荐去外企时,张玉霞还有点不愿意。外资企业大学生多,她担心自己学历不够,心理压力大。

  “还得学电脑,上学时没学过拼音,学电脑有困难,只能学五笔,没事就一直练。”新环境不比从前,习惯了蓝色工服的张玉霞,开始化妆穿西装衬衫高跟鞋,不过收入也翻番了,到合资企业能挣900元了。这时候的通勤工具,也从最早的自行车、露天的大卡车班车,发展到小巴车。

  在张玉霞看来,那时候干活跟给自己家干一样。随后,全国掀起了“下海潮”。张玉霞身边的好多同事从公司离职,自己干。张玉霞羡慕他们懂技术。她经常带女儿刘婷去公司,鼓励她好好学习,“一招鲜吃遍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