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李开斌:高原水稻育种人
//www.workercn.cn2017-09-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开斌:高原水稻育种人

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黄榆

  在云南省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简陋的办公室见到李开斌时,明显感觉到他气色不太好。

  陪同记者采访李开斌的楚雄州总工会副主席李德荣再三提醒,“和李老师只能在半小时内简单聊几句,他近年来做了两次大手术,身体虚弱,今天是从家里把他接过来的。”

  从1977年到楚雄州农科所至今40年间,他一直从事一份单一的工作——楚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

  培育水稻新品种,他从不曾中辍,即使身体出现了严重状况。

  2010年6月,李开斌被告知长了脑瘤,开颅摘除后,他稍微恢复,又返回到选种田。

  2015年9月,他颈椎上长了一个压迫神经的肿瘤,再次手术后,他虚弱得难以俯身试验田,但他仍然心系稻种培育,同事去看望他,他的问题始终是:“杂交做完没有”“秧苗长势如何” ?

  农科所工会主席赵廷龙用极为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李开斌的农科生涯概括了,“他先后主持育成经云南省审定合格的‘楚粳系列’水稻品种27个,‘十一五’以来,育成了云南省仅有的两个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和‘楚粳28号’,实现了云南省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

  水稻品种“零”的突破带来了云南、西藏、贵州、四川等高海拔地区水稻增产丰收。

  “2015年,‘楚粳28号’在云南省推广种植220万亩,创造了粳稻平均亩产世界纪录。”

  李开斌的业绩被业内所公认,早在2008年,他就被云南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与此相伴的各种荣誉不胜枚举。

  “我出生在楚雄州牟定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经历过,也见到很多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水稻,亩产最多也就100公斤左右,吃不饱饭,后来有机会读农校,就想搞水稻稻种选育,后来毕业分配到州农科所研究水稻品种,我就一头扎进这个行当。”

  一个新稻种的育成,至少要七八年,这个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要能持之以恒。高原稻生长在高原地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环境中,有不同气候带,要求适应性特别强。因此,李开斌培育的品种在西藏以及四川凉山、会东、会理,贵州毕节、盘县等地均能生长良好。

  作为农科专家,李开斌知道,稻种的复杂性在于它本身会退化,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决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此外,还在于它对水稻产量的增长所产生的“瓶颈”,“目前我的稻种百亩平均产量已经过吨,再往前就很艰难了。”

  这些,预示着李开斌的前路是无数峙立的“珠峰”,“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