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孟小平: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也是热衷公益的大忙人
//www.workercn.cn2017-07-24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孟小平正在工作。

孟小平的献血证和收到的感谢信。

  他是全国第6121例、山西省第1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婉拒远在苏州的患者女儿委托医护人员捎来的5000元慰问金,他在捐献中,听着妻子读患者女儿写的感谢信后,说值了。

  他是太原铁路车务段司机班党员司机孟小平,今年46岁的他已坚持献血12年。他还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望敬老院和福利院的老人与孩子,给他们捐衣送物。

  12日,记者走近孟小平,体会他带给人们的感动。

  他家里放着很多无偿献血证

  12日上午,记者见到孟小平的时候,他正打着电话,商量双休日去敬老院的各个细节。“我在太铁佳苑小区住,小区里的爱心志愿者,还有山西孟子后裔总群中的志愿者,计划周末去敬老院给老人们跳舞、唱红歌。”孟小平说,为了这个活动,他们已组织排练了一个多月。

  孟小平家里放着很多本大红的无偿献血证,他说,这些是他与妻子朱旌艳从2005年6月16日起到现在、12年来每年两次的献血凭证。“我是A型血,说来也巧,那天我们去逛街,路过五一广场的献血屋时,看到献血屋前写着急需A型血的字样,就进去献血了。之后也就一直坚持献血,每年两次。每次收到血液中心发来的‘您捐的血已用于临床’的信息,我都特别开心。”

  和献血证放在一起的,还有两份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的荣誉证书,一份是孟小平签的,一份是朱旌艳签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很多人问我家人是否同意,这两份证书说明了一切。她是2007年7月25日签的,我是2009年5月23日签的。”

  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说起去年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孟小平清楚地记得,那天他正在山东出差,“山西省红十字会给我打电话,核对身份后说一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和我的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型比较接近,问我是否愿意捐献。那时,我光想着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救人,没多想其他的就答应了。”孟小平说,第二次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应该是3个月后,那个时候他知道,他与患者的配型基本成功,仍需采集血样做高分辨检测。

  2016年10月11日,孟小平在山医大二院采集了血样进行高分辨检测。当年11月3日,经过HLA高分辨检测后,确认孟小平与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点位完全吻合。

  得知要捐献后,孟小平和家人上网查询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专业人士,才知道签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后,相关数据会被录入中华骨髓库,是否符合捐献要求是根据点位来确定的,共有10个点位,7个点位一样就能捐,而他和那名患者两人10个点位完全一样。

  “连医生都说这样的比例太少,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甚至更少,我也觉得特别神奇,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10个点位居然能完全一样。”孟小平说,这更坚定了他捐献的决心,得知还要进行体检,各项指标均符合后才能捐献,他专门加强了锻炼,休息时会去爬山,平时也会去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一切都挺顺利,体检通过后,去年11月25日,我住进山医大二院。从26日开始,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注射一次细胞动员剂,它的作用是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布到血液中,之后就是在血液中提取造血干细胞。”孟小平说,细胞动员剂要连续注射好几天,第一天没啥感觉,第二天会感觉到全身发烫,他以为自己发烧了,还暗叫不好,毕竟医生提醒过,这几天千万不要感冒,也不要有皮外伤。因为他住院后,患者也会进入移植手术前期的准备阶段,他有任何意外都会影响捐献的正常进行,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事后,孟小平询问医生得知,全身发烫是注射细胞动员剂后的正常反应。“到了捐献前两天,身上确实难受。不过,捐献结束后这些反应没有了。现在更是没啥感觉。”

  如今两家人相处得很好

  和那些献血证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份手写的感谢信,那是患者的女儿写给孟小平的。信中患者女儿倾诉了母亲患病4个月,她因为妊娠后期及刚生了孩子,无法给母亲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遗憾,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及担忧之情,表达了对孟小平的感谢之情。读完这封信后,记者也被感动了。“我们回了一封信,告诉她好好照顾生病的母亲,也希望她的母亲能早日康复。”孟小平说,捐献那一天,受捐者所在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来到山医大二院,带来了受捐者女儿的感谢信,带走了他捐献的16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混液。

  采访中,孟小平的同事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省红十字会来的函,他们还不知道孟小平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即使是事后问起,他总是笑着说,他很普通,他的岗位很平凡。但他总是在看到别人困难解决后露出笑脸时,说再累再苦也开心。

  孟小平捐献结束后生活恢复如初,直到一个号码显示为苏州的电话响起,“我一看是外地号,就没接,后来有条短信发了过来,说她是受捐者的女儿。”孟小平说,起初他也挺惊讶对方是如何联系到他的,毕竟医院不会提供相关信息。后来一问才知道,他和受捐者的家人同属铁路系统,他的事迹在铁路系统的报纸上刊登后,受捐者家人看到了。对方经多方打听,才联系到他。

  巧合的是,受捐者女儿和孟小平女儿的名字都有一个“冰”字,她们都在重庆读的大学。“现在我们加了微信,没事的时候就聊一聊,受捐者的女儿叫我舅舅,经常会发来小宝贝的照片,给我说一说她母亲的近况,出院了、复查了,恢复得怎么样了等等。而我也会给他们发点照片,聊一聊近况。”

  公益路上,他一直在前行

  一听到要捐造血干细胞马上就答应了,除了孟小平所说的没有多想,还和他一直以来的公益心有关系。

  在孟小平的微信中,有两个置顶的群,一个是“山西孟子后裔总群”,一个是“中国公益太铁(佳苑)爱心志愿者”。2013年“山西孟子后裔总群”成立后,群里的爱心志愿者常组织一起去敬老院陪伴老人,去孤儿院看望孩子,也会去慰问抗战老兵。“每年至少会去五六次,去年‘中国公益太铁(佳苑)爱心志愿者’群成立后,去的志愿者也就越来越多了。”

  采访中,孟小平告诉记者,每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后,他总会特别心疼,“敬老院里的老人说的话经常语无伦次,有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有的没有子女,有的子女或许有很多苦衷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我就更加珍惜妈妈陪伴在身边的日子。”孟小平说,福利院的孩子都是残疾儿童,脑积水患儿还是最轻的。每次过去,有个脑积水患儿的眼睛会一直盯着他,他从孩子的眼睛中能看到对亲人的渴望,他和爱人总会抱一抱孩子,给孩子带些吃的、穿的。

  孟小平说,他会一直坚持走自己的公益之路,如果需要,他还会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本报记者 杨洲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