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医痴”张琪的“三好人生”
//www.workercn.cn2017-07-1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科研“公心”

  有时出诊后,张琪还要去书店“苦修”。“中医博大精深,还得往前进。”张琪说,很多疑难病还没治好,书上能获得启发。

  上世纪60年代,学界把中医的脉学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机械地联系起来,淡化了中医脉学特色。张琪直言以谏,写成《脉学刍议》一书,至今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

  “有同仁想重金聘请张老为书作序,被我一口回绝了。”潘洋说,这些年最大收获就是传承了“师风”,其实张老只要为哪款药评论一下,可能就带来上亿元的销售额,但他从不做这些违心的事。

  有一次,老人看到一个医疗杂志上东拼西凑抄材料的文章,急得一夜未眠。虽素不相识,但他深深为医界的风气担忧。

  每次创新研发出成熟方剂后,张琪都会向业内分享,由他研制的宁神灵等药物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他编著的书籍易读、实用,另一位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在阅读《张琪肾病医案精选》后,称赞其“将数十年宝贵经验和盘托出,诚仁者之心也。”

  2009年9月,黑龙江一高校中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张琪指导的专家团队在防疫一线利用他研制的纯中药制剂,治愈了全部155例患者,治愈率达100%。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有助于诊断好西医暂无法治疗的病。”从不排斥西医的张琪,对“穿刺活检”“靶向治疗”等新技术也有研究,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

  传道“诚心”

  前不久出诊,当博士生周美馨告诉张琪“自己要毕业了”时,老先生有些不舍。这是他3年前招收的最后一位学生,近3万字的毕业论文逐字逐句看了个遍。

  “还想多带,但精力确实不比从前,咱不能靠着名号糊弄人,容易耽误年轻人的成长。”张琪说。

  张佩青既是张琪的学生,也是他的女儿。她说,父亲为人敦厚不发火,但教书育人很严格,自己年轻时申报“慢性肾衰竭”研究课题,题目中只考虑“扶正”而没有“去邪”,父亲身为专家组专家,当着数十人毫不留情地批评。

  “侍诊3年,读什么经典、用什么方剂,他都倾囊相授,就怕我们学不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亚滨说,老师总是说“我的这点儿经验,希望你们都能学去,好给人家瞧病”。

  这几年,不知疲倦的张琪一直呼吁,将传统师承教育融入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在本科阶段就配备名医进行临床教学,使得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增强中医自信。

  95岁的张琪也赶时髦,有自己的微信,子女们常按要求把中医药界的新事发给他看。

  他的微信头像上,绿草悠悠、蓝天白云、晴阳高悬,一如张琪“蓄积初心的力量”。       新华社哈尔滨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