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一名铜匠的錾刻人生
//www.workercn.cn2017-06-2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几百个锤子,几十个錾子,敲敲打打中,银铜被赋予了生命

一名铜匠的錾刻人生

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中工网通讯员 潘玲

  一个男人,几百个锤子,几十个錾子,敲敲打打中,银铜泛出炫目的光泽,冰冷的银铜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栩栩如生。这个男人叫王富邦,是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阳坡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工。

  从16岁开始学艺外出打工,今年38岁的王富邦在银铜器制作这个行当里已经摸爬滚打了20多年。2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博采众家之长,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银铜器制作技能好手。

  体面的致富活

  在王富邦不大的工作室里,几名匠人正在錾刻各种银铜器。“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坐下来静静制作一些自己满意的作品,不能让这个手艺荒废掉。”王富邦说。王富邦坐在那里敲敲打打时,画面灵动鲜活,宁静之中投射出几分坚守的执拗,还有几分寂寞淡定。“自己构思花纹,再通过双手让它一点一点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也是一个寂寞的过程。”王富邦说,制作银铜器需要细心和耐心。

  王富邦制作的银器上面多是吉祥八宝、四大瑞兽、如意祥云、缠草纹等寓意美好的精美图案。“从传统来说,制作银器有炼银、打胚、打样、錾刻、清洗抛光这几个过程,一件精美银器的完成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王富邦介绍。

  在过去,像王富邦一样的铜匠很累,干活的环境很脏,不管是自个儿,还是周围的人,都不认为这是一个体面活儿。近几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多了起来,也开始引以为豪。

  “现在要是说起谁是铜匠、银匠,旁人总是很羡慕的。”王富邦十分动情地说,制作银铜器给从事这个行当的农民工生活带来很大改变,“这种敲敲打打的声音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噪音,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致富的声音’,当然也是美好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

  带徒弟传承手艺

  银铜器制作工艺在湟中县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在王富邦所在的阳坡村就有7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银铜器加工在阳坡村渐渐扎根,优秀的工艺师不断涌现,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勤劳的双手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青睐和同行们的赞誉。

  近三年来,阳坡村银铜器加工户由原来的76户增加至120多户,占到全县总数的40%,制作的银铜像、器具等产品远销泰国、尼泊尔、印度等国。同时,在北京、上海、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场。

  目前,在银铜器加工行业内还流传着“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但回忆起多年前的一桩事情,王富邦仍然觉得遗憾。

  当时,北京一家公司向王富邦订购1000件国礼纯银丝巾果盘,王富邦做出的样品得到了肯定。但是,对方要求半年时间就完成1000件“丝巾盘”的制作,因为缺少人力,他最终丢失了这一单生意。

  从那以后,王富邦明白了手艺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前后一共带出了8个徒弟,在技艺传授过程中一直在告诉他们‘若要人前显贵,必要背后吃苦’的道理,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守一不移、薪火相传,匠心方能终成。”

  王富邦在带徒弟的时候,总是细心指导、倾囊相授,也和徒弟们共同探讨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作为西宁市文化产业示范户,王富邦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还带动了当地12户农民工脱贫增收致富,也让银铜器制作的手艺得以传承下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