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根敏:在笔尖上续写“英雄情结”
//www.workercn.cn2017-05-29来源: 劳动报
分享到:更多

在笔尖上续写“英雄情结”

——访上海英雄金笔厂笔尖车间班组长刘根敏

  19岁,怀着一份荣耀走进英雄金笔厂。从以上衣口袋里别一支钢笔为知识象征的年代,走到一次性笔制霸书写界的今天,三十年的时间催生了太多变化。而这期间始终坐在同一个车间,日日跟笔尖打交道的刘根敏,却似乎屏蔽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干扰。

  一段老故事种下“英雄情结”

  上世纪五十年代,“英雄赶派克”的口号亮出了国产钢笔的信心。彼时,更名“英雄”前的华孚金笔厂在今天的祁连山路127号建起了占地约28亩的厂房,300余名工人通过技术攻关,生产出在11项指标中,有10项赶上或超过派克的100型英雄金笔。

  这段故事,刘根敏从父辈那里听到过,由此种下了一份“英雄情结”。1987年,他从厂技校的“制笔理论”专业毕业后正式进入英雄金笔厂笔尖车间后,又从老师傅那里听了数遍。“有次一个老师傅把一枚‘洋笔尖’和我们做的一枚英雄笔尖同时放进墨水瓶里,时间一长就忘了,过了很久后再拿出来时,发现‘洋笔尖’已经变形,我们的还保持完好。”这样的小典故,刘根敏随口道来,语气里难掩骄傲。

  笔尖制作是钢笔制造的第一道工序,笔尖的造型及质量好坏决定整支钢笔的品质。而一枚小小的笔尖,从头到尾需要三十几道工序。刚刚入厂的刘根敏,负责的是“七道连冲工序”,内容重复、枯燥。然而,六年下来,刘根敏却也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自己的性格帮了大忙:“我这个人本来性格就比较静,平时就喜欢修修弄弄,有时候坐下来一整天说不了几句话,但看到自己做笔尖慢慢变得又快又精准,心里就高兴。”

  为了练熟技能,刘根敏甚至把微薄工资的一部分用来购买进口工具,晚上在家练习。平时在车间里,工友们在休息的时候听到钳工房传来的锉刀声和油石的沙沙声,便自然晓得:“根敏又在磨模具了”。这期间,刘根敏在厂里的青工技术评比中拿到了第一名,并被选派到了英雄钢笔厂的核心技术部门担任金笔笔尖的技工。

  以“丝”为单位锤炼技艺

  1丝,是0.01毫米,而制作金笔尖的误差要控制在几丝之内。这便是制笔工人们常说的在笔尖上“绣花”。

  “科技的发达取代不了手工艺的精细,我们的老师傅一刀下去要锉掉几丝就几丝,没有十几年的功夫到不了这个熟练程度。”这些年,在日复一日的锤炼中,刘根敏笃信着一条死理:慢工出细活。哪怕比别人多用一倍的时间,只要能更接近“完美”,便是值得。

  1997年,对刘根敏来说是值得回味一生的年份。那一年,厂里接到了制作香港回归中、英两国领导人签字金笔和纪念香港回归18K限量版纪念金笔的任务,这对刘根敏的技艺考验前所未有。当时,纪念笔的生产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在纪念笔专用的18K金笔尖的制作过程中,商标打在金片上总是有偏差;二是金笔尖造型试制中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笔尖腰身的连接处和以前的做法无法完美连接。对于这两大难题,厂里的自动化设备根本用不上,只能采取传统的手工艺制造。

  那段时间里,刘根敏常常泡在车间里连续加班加点,在刻坏了五套模板,做坏了一百多个笔尖,手上也磨出厚厚的老茧后,刘根敏设计出了多功能模板,使得商标打在金片上无误差。同时还和全组成员共同开动脑筋,制作出一把专用工具,用手工调整的方式解决了第二个难题。目前,英雄金笔厂所有的荣誉产品,比如世博特许产品“中国红”14K金笔、APEC官方专用高档金笔、G20专用笔等产品的金笔尖,都出自刘根敏的小组。对他而言,这是荣耀,也是他技艺精进的见证。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