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片警”李津锐:甘当社区群众“小棉袄”
//www.workercn.cn2017-05-22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滕军伟

  山东烟台兴隆街社区有一道独特的景观:一名年轻民警骑着红色电动车,后座坐着街坊老人,经常穿梭在大街小巷。骑车的是李津锐,兴隆街派出所的“片警”。

  在社区群众眼里,李津锐有多种角色:专车司机、心理医生、调解员……但李津锐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走好属于社区民警的“一带一路”:当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桥梁纽带,走出一条社区警务工作创新之路。

  当好社区的“活地图”

  “小李警官来啦!”听到李津锐的敲门声,77岁的马淑君大娘连忙把他迎进屋里。

  “有邻居给我打电话,说听见你家的电视开着,但敲门没人答应,怕你出什么事,让我来看看。”李津锐边进屋边说。

  李津锐出生于1985年,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兴隆街派出所当社区警察,即老百姓口中的“片警”。工作伊始,领导就告诉他,想做好“片警”,要学会和老百姓打交道、交朋友。

  为尽快熟悉社区,李津锐拿着老前辈留下的“宝贝”——辖区内2400户居民的手绘平面路线图,开始上门走访。尽管也遭到了不少人的白眼,李津锐还是硬着头皮,花了3个多月时间,把辖区居民挨家挨户走了个遍。

  在李津锐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走访对象的详细信息被分门别类,居民提出的大事小情被重点标注。谁家生病了,哪户出租了,哪家有特殊困难,李津锐都烂熟于心,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走街串巷,上门入户,掌握社情民意,维护基层治安,是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一名老民警说,考评社区民警的一个办法就是,在街上随机找几名群众,让社区民警说出他们的名字和职业。

  在这一点上,李津锐得到了群众交口称赞。干了20年楼长的高秀英说:“像小李这么大的小青年,很多都不爱和老人打交道,可小李一干就是10年,还经常来家串门,我们有什么困难都和他说。”

  今年3月,李津锐入选全国公安系统首届“情满万家·派出所好民警”,是山东省唯一获奖的民警。得知这个消息,社区的阿姨们主动组织了30多人,去火车站迎接李津锐。“我只是干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给老百姓办事,他们就很理解,都说你好。”李津锐说。

  当好群众的“小棉袄”

  “小李啊,女儿又开始闹离婚,我这一辈子怎么总是不顺,真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了。”2013年8月的一个晚上,芝罘区瀛洲街居民柳老太因为丈夫早年离世,家庭生活又多处受挫,有了轻生的念头。接到电话后,李津锐马上来到柳老太家,用3个小时的长谈稳住了柳老太的情绪。从此,李津锐成了柳老太家的常客,每天都来帮着干家务、买买菜。李津锐还找到柳老太的女儿、女婿,提醒他们多关心老人。一个月后,柳老太从抑郁中走了出来,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怎样的交流才是居民更能接受的,怎样的谈话才是居民能听进心里去的?处理的事情多了,李津锐觉得,还是要交心。“要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你当‘家人’。”

  社区的事情,看似很小,连着的,是民心。身份证丢了、水管爆了、老人突发疾病了,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居民,遇到这些事情,慌乱中先想到的,是给李津锐打电话。这种亲情关系,是在无数次走访、交心中建立起来的。

  “李津锐性格温和,能包容,心细,这是他做好社区工作的先天优势。他热爱社区警务,心里装着群众,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兴隆街派出所教导员刘松昇说。“社区民警不像刑警那样会经常与犯罪分子短兵相接,整天面对的是社区居民间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小矛盾、小纠纷如果不彻底化解,就可能演变成大案件。”刘松昇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