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气象日,听气象预报“观天人”的故事
//www.workercn.cn2017-03-24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人们平时熟悉的是电视荧屏上播报天气预报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但站在他们身后有着成千上万的气象专家和气象预报员。他们常年奔波在田野,坚守在观测点,认真分析研究各种数据,为便利人们生活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识云观天”。

  预报结果准 淋雨也开心

  22日夜间,天津下起小雨,气温随之下降。23日7时20分,家住天津市南开区的郭女士像往常一样,准时收到天气预报信息短信:天津市今天上午雨渐停,下午到夜间阴转小雨,微风,11到5摄氏度。

  “前一段时间气温回升很快,街上女孩子都穿起裙子了,我就准备把冬天的衣服收起来,看天气预报说最近要降温才没弄,没想到今天真的要穿厚衣服了。”郭女士说。

  看似简单的一条天气预报,背后却凝结着气象科学飞速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天气预报专家长年累月积累的丰富经验学识。

  天津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易笑园说,每天短短几句话的天气预报,是卫星、雷达、超级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观测和运算的成果,也需要预报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对数值预报进行科学修正,最终呈现出尽可能精确的预报成果。

  每一次预报,都是一次考试。易笑园表示,预报员会有判断错误的时候,这就需要总结。“预报准确的情况我们总是记不住,但是错误预报每次都记得特别清楚,我发了近二十篇科研论文,基本上都是对错误预报的总结。”

  气象预报费心,有时还需要高强度的劳动。

  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服务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它是国内为数不多从事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气象站。

  52岁的王淑娟是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老气象观测员,她中专毕业到郑州基本气象站从事高空气象观测工作,至今有34年了,她经历了气象观测的智能化过程。“以前高空观测全是手工操作,气球带着探空仪升空后,一个人要坐在铁皮探空雷达车里,手动遥控雷达车保证天线时刻对着气球接收信号,对不准就没信号,夏天热得汗流浃背,冬天冻得手脚冰凉,有时一坐就是80多分钟。”王淑娟说。“做气象观测凭的就是‘责任心’和‘事业心’,要做到这六个字很不容易。”她说。

  预报是否准确及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气象预报的评价,这也是众多气象工作者自我加压的理由。

  在福建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吴启树看来,自己工作的全部乐趣和烦恼都来自“预测是否成真”。“当我报了有雨,如果一直没下雨,我就吃不好、睡不香,还盼下雨;但报准了,即使自己被雨淋也很开心。”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