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李文兵:让神舟飞船用上长寿“电子开关”(图)
//www.workercn.cn2017-02-20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让神舟飞船用上长寿“电子开关” 
——记北京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有限公司高级总工程师李文兵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与此同时,为神舟十一号提供配套产品的北京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有限公司的航天人们欢呼雀跃。在这群可爱的人中,作为团队的骨干,高级总工程师李文兵在高兴之余也终于深深松了一口气。然而还来不及庆贺成功,李文兵便又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测试与生产工作中。

  和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

  从事军用固体继电器科研工作已经20余年,李文兵和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还在续写。

  小时候,李文兵便对航空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从事航空航天事业是他的梦想,也是他必须去实现的人生目标。“姐姐从事航天建筑工作,哥哥从事的也是半导体方面的工作,他们的耳濡目染,让我最终走上了这条倍感光荣的道路。”

  中专时期,李文兵在北京计算机工业学校开始了半导体工艺的学习,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芯片制造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传统的半导体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时年仅19岁的李文兵刚到北京器件十一厂参加工作,恰逢传统半导体生产向混合半导体模块技术转型期,这对于他是个不小的挑战。

  但对航天事业的热情和踏实沉稳的性格,让李文兵始终保持着一颗勤学肯干、吃苦耐劳的心。“那时要跟着老师傅多练习,多请教,更要珍惜单位给的深造学习的机会。”

  1989年,李文兵在自身业务熟练的基础上,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大专学习,主修电子电路设计专业进行芯片功能互联的研究。为了让自己的羽翼更丰满,能够更加适应不断革新的技术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时代趋势,他在1995年至1998年进行了专升本的学习,主攻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无止境,2003年李文兵又成功拿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学位,在计算机自动控制、多芯片组装、芯片二次集成等方面实现了自我突破,将专业技术运用练就得炉火纯青。

  这时的李文兵,已经是一名自身业务精湛、研究能力突出的技术尖兵,而他在学习过程中也一直没有放掉手头的工作,都是挤出休息时间来充实着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本职工作的孜孜不倦

  打开科通公司厚厚的产品手册,300多种产品的详细信息密密麻麻呈现在记者眼前。“这些产品有大有小,功率不同,会被应用在诸多不同的领域。”李文兵指着其中一个多芯片固体继电器介绍,“这款产品要经历一系列流水线作业,到完成生产需要一个星期,并且不管是生产、储存还是运输过程,都要严格保证温度、湿度的稳定。”

  据李文兵介绍,固体继电器通俗地讲就是电子开关,不管是载着梦想航行的长征火箭和神舟飞船,还是捍卫祖国领空的歼10战斗机,它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它是运载火箭的控制程序和其他零部件的驱动器,就像是支配人类行动的大脑中枢神经。”

  1992年,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因故障发射澳星B2失利,使得国家对火箭的零部件技术要求更加安全、先进。“那时的火箭使用的是传统的电磁继电器,一旦操作不慎很容易产生火花,造成火箭发动装置熄火,在安全等方面都无法得到绝对保证。”李文兵说,“现在的固体继电器完全是电子操作,无火花,更不会存在机械使用寿命问题。只要保证电磁阀的接通,安全性能将大大提高。”目前,李文兵和他的科研团队也在不断致力于固体继电器的小型化和可靠性研究。

  从事航天产品的生产研发工作,就基本告别了清闲的生活。去年是航空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一年,订单需求量格外大,为了保证国家生产的正常运行,李文兵和同事们主动延长工作时间,与全公司一起经历了“5+1”和“8+1”,即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的小半年时光,最终如期胜利交货。“那时每天到家得8点多钟,根本顾不上家里。”李文兵的妻子同样也是该单位的工作人员,夫妻俩就这样一年年共同经历风霜雨雪,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青春和华年。

  对航天梦想的执着追求

  “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必须要时刻响应国家的号召,时刻准备为国家挥洒自己的汗水。”李文兵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还并不发达,很多中国人都更意识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那个时候,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着大国梦、富国梦、强军梦,包括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梦。”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够让中国的科技跻身世界前列,李文兵正是怀着这份简单而又伟大的梦想,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做起,一直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最终成为了高级工程师。

  几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地在一线岗位上摸索追求,李文兵作为其中的一员感慨万分。“我第一次在基地从事航天工作,看到那些头发花白的老同志,却像个孩子一样为各项工作快步奔走,甚至要几个月或多年与世隔绝,且能以苦为乐。他们的一举一动,正是中国航天精神的最好写照,也是我下定决心继承他们的事业、坚守岗位的精神动力。”

  “信息产业部载人航天工程三等功”、“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西城劳动奖章”……诸多荣誉背后,是李文兵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和积极进取;每一项荣誉,都是他迎难而上的新起点。“能力越大,责任越重,对工作的投入就应该越多。”李文兵肩上的担子,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严格要求,更是国家航天事业展翅翱翔伟大梦想的召唤。(记者 赵思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