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辉绵:“唯有精细,唯有一丝不苟”
//www.workercn.cn2017-01-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工网讯(通讯员黄传宝 记者刘建林)1月19日,工人日报记者见到了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由太钢负责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回答了“中国圆珠笔头何时不依赖进口”这一问题。而标准通过后的这段日子,王辉绵和同事们更加忙碌,为提升技术指标继续在实验室里工作。

  因为攻克笔尖钢技术难题,王辉绵团队“一夜成名”,但背后的艰辛却鲜为人知。去年春节刚过,他们就一头扎进实验室,“那段日子是最辛苦的。”王辉绵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但核心技术和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笔头用钢分为笔尖球珠和球座体用钢两个部分。其中,球珠用材料我国不仅可以自行生产还大量出口。但球座体结构精密,对材料的加工性能要求极高。

  对此,太钢集团围绕球座体材料国产化开展了工艺技术研究攻关。经过5轮近百次的试验,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稳定性、耐锈蚀性等7大类难题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为了造出 “争气钢”,研发团队成员晚上12点前要将实验室的资料准备好,晚上12点到炼钢厂对钢水各项指标进行核对,在炉前等着产品出炉后,拿着样品再跑回实验室进行成分化验。“有沮丧更有兴奋。”

  去年3月中旬,笔尖钢从实验室阶段步入试生产阶段。为得到用户的第一手资料,30岁出头的车德会奔波在上海、苏州、温州等地,连续出差最长时间达32天。“2岁大的孩子见我都陌生了。”研究冶炼工艺的郎炜昀、翟俊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马上回到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后,迅速返回生产现场,从技术中心到炼钢厂不知跑了多少回……

  在王辉绵看来,成功背后,“唯有精细,唯有一丝不苟。” “去年9月,困扰笔尖钢的各项难题基本攻克,初步具备量产的条件,但盘条在轧制过程中时有表面开裂的现象发生。” 太钢不锈线材厂技术科科长闫世彩说。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攻关小组,正好赶上十一长假。小组成员跟着轧机转,每一次试扎,全部进行跟踪,通过不断改进轧制工艺,7天后,难题攻克了。“这是争气钢,也是团结钢。”闫世彩说。

  今年年初,笔头钢正式投放市场,“中国笔”将用上匠心打造的“中国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