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时传祥式”环卫工郑云宝: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图)
//www.workercn.cn2016-10-27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更多

 

  郑云宝(左)和同事在一起。

郑云宝在检查作业用车。

郑云宝和妻子十分恩爱。

  中等个头、身材结实,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30年如一日,为了城市的整洁,不嫌脏、不嫌累,终日与垃圾为伴——他就是自觉践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精神的辽宁省营口市环卫处西市环卫所推土车司机郑云宝。当地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新时代的时传祥”。

  隆冬的辽宁营口,寒气逼人,记者来到位于营口市区西部的垃圾填埋场采访。这个垃圾填埋场面积相当于40个足球场大小,全营口的垃圾都在这里堆放填埋。每天,有近1000吨垃圾运到这里,远远望去,垃圾场就像一个山丘,当地人称之为“垃圾山”。

  刚到填埋场,记者就被一股说不清的臭味刺激得不停呕吐,营口市委宣传部宣传科长杨卓掏出一个口罩递给记者说:“这里的垃圾混合发酵后的味道不知要比现在强烈多少倍,郑云宝就是在这里工作了11年。”

  记者在填埋场见到郑云宝时,他正在维修铲车。“你怎么能在这里坚持工作了将近11年?”“这活总得有人干啊,不然垃圾不得堆上天啊!”郑云宝平静地说。

  “这就是我存在的价值”

  1986年,不满20岁的郑云宝当上了一名环卫工人。那时,每天跟车装卸垃圾,又脏又累,但他从不抱怨。不久,车队进了一台小型推土车,领导看他踏实肯干,就把学开推土车的任务派给了他。当时,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别人休息时,他躲在一旁琢磨推土车原理、驾驶和维修技术,把推土车的“脾气”摸个八九不离十,遇到小毛病自己就能修好。

  2005年,郑云宝调到了西市环卫所。当时,所里的填埋场需要一个填埋垃圾的工人,领导希望郑云宝能接手这项工作,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时,填埋场就是一个巨坑,四周连个人影儿都没有。那里没水没电,蒿草比人都高。白天还好过些,到了晚上,漆黑一片,风吹蒿草发出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郑云宝憨笑着说。

  郑云宝说,做环卫工作30年,在垃圾场工作了11年,苦点、累点、臭点都没啥,最难熬的就是孤独寂寞。每天,工友们把垃圾铲到位就都离开了,只剩下他在偌大的填埋场里孤独地填埋着垃圾,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夏天,还能看见些过来吃食的燕子。冬天别说人了,连个动物都见不着。”郑云宝的工友李勇告诉记者,“不管天气如何,老郑每天都得干上12个小时,把当天的垃圾填平,并处理干净”。

  垃圾山的那股味道,一般人根本无法忍受。郑云宝说,“从到垃圾场工作那天起,我就没朋友了,别人家的红白喜事儿也不方便参加,怕人家嫌弃,这都是因为身上那除不掉的怪味儿”。

  郑云宝妻子说:“他去垃圾场工作那会儿,家里人都反对,特别是女儿,都不敢跟别人说他爸的职业。他每天回家都带着那股怪味儿,别人来家串门都捂着鼻子说,你家啥东西馊了吧?”

  最让郑云宝难以忍受的,是人们对环卫工作的偏见。一次清运垃圾时,有人冷言冷语地对他说:“不把这个地方弄脏点,养活你们干吗?”这个场景在他的记忆里至今挥之不去。

  营口市环卫处的马俊福介绍,“在郑云宝多年的环卫工作中,这样的事时常发生,但他始终默默忍着,没有在辛苦劳累前退缩,更没有在冷嘲热讽中放弃”。

  如今,垃圾场已经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有啥心里话,对着这一大片空地说完,心里就亮堂了。一坐进铲车里,握着方向盘,脚踩油门,他就特别自信。“每个城市,都需要有我这样的人去为它工作,城市因我们的努力变干净,这就是我存在的价值!”他对记者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