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大国工匠李华山:呵护“眼睛”的人(图)
//www.workercn.cn2016-10-2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仪表有什么隐患,李华山总能最先发现;仪表方面的问题,他都能手到“病”除——
【身边的大国工匠】呵护“眼睛”的人

中工网通讯员 丁磊 中工网记者 李元程 

  (更多精彩,请扫描观看视频)

  从“愣头青”到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李华山已经在中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度过了20个春秋。

  做过多少项技术革新,拿到过多少本荣誉证书,他记不清。但要是问他乌石化化肥厂有多少仪表、都在何处,他如数家珍。但凡仪表有什么隐患,他总能最先发现;只要是仪表方面的问题,他都能手到“病”除。

  “在安全生产和技术创新中,容不得半点懈怠。降低仪表故障率,是为装置平稳运行保驾护航。”如果说仪表是化工生产的眼睛,李华山就是呵护“眼睛”的人。

  每天都拼命学新知识

  日前,记者在乌石化化肥厂见到李华山时,他正带着班组工人在厂房里巡检。他身背气防包,穿梭在大型设备中,步伐矫健,不停地查看每一块仪表,核对每一份数据。由于车间厂房嘈杂异常,听不清李华山和同事的交流,只见他比划着的双手结满了厚厚的硬茧,那是长年操作工具和机械的痕迹。

  当年,中专毕业的他是所有入职员工中文凭最低的。那一年,第二套化肥生产线刚刚破土动工,到处是等待组装的设备零部件和拿着建设图纸的施工工人。面对着书本里从来没有见过的仪表设备、仪器,李华山只有一条路:“学!拼命学!”

  跟着师傅们在现场早出晚归,李华山每天拼命吸收着新知识。“这些年厚厚的工作笔记就是我掌握技术的根基。” 李华山回忆。

  1997年,新装置试车时,进企业不到两年的李华山因贡献突出,被企业授予三等功。“听到台下师傅们的掌声,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李华山说,解决了生产难题并得到认可,那种满足感难以言表。

  “全年无事故的极致追求”

  2004年,开车以来最为全面的大检修拉开帷幕。仪表维护班承担着5大机组改造等繁重的工作任务。“二化机组改造是检修项目的重中之重,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检修能否完成。”李华山回忆,“当时所有人的心都悬着,没日没夜扑在改造现场没有一句怨言。”

  那年夏天,酷热难耐,作为班长的李华山每天带着组里的工人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加班至深夜,半个西瓜、一块馕就凑成一顿饭。

  “努力总有回报,改造工作全面结束的那一刻,是我们技术工人最骄傲的时刻。”李华山说,二化肥机改造工作一次试车成功,并创造了同行业的一项新的纪录。

  一套套穿烂的工装,记录着他的付出。

  冬天用蒸汽抢修被冻住的仪表,吹出的蒸汽变成冰碴,在工装上结了厚厚一层冰,走路发出咔咔的响声,李华山总会和同事打趣道:“别人的工装都没咱的酷。”夏天维修转化炉,炙烤的环境让工装一次次被汗水浸湿;维修尿素装置泄露问题时,遇到冒料情况,尿液喷溅到工装上,刺激的气味让李华山在面对儿子时有说不出尴尬。

  “维护班每天的预知检修、提前维修,就是为了实现全年无事故这一极致追求。”李华山说。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年坚守在仪表维护岗位上,对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李华山从来不藏着掖着,而是细致耐心地在技术培训课堂上向班组成员讲解和交流,带领班组共同进步。

  2013年,乌石化公司成立了以李华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下设5个活动小组,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技术攻关等活动。传、帮、带的学习氛围、创新创效的工作状态影响着每一个仪表车间的员工。

  “在这里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执著。仪表工不再是从事机械简单的重复劳动,像李师傅一样懂技术、爱技术,才能独当一面。”刚应聘上仪表班组技术员的袁野说。

  近年来,李华山创新工作室硕果累累,通过5个小组协同作战,先后在GPS时钟同步、控制系统升级、联锁控制系统的优化等攻关项目中获得成功。其主要负责的《充分利用DCS功能,提升预警能力》《二化装置联锁优化》两个项目获得了公司2015年度技术改进项目一等奖。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敢创新、敢拼搏,才是这个时代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在技术快速进步的年代,我们要紧盯仪表技术发展前沿。”李华山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