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杭州工匠”与永不褪色的劳模精神(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0-1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随着时代变迁,每个时期的劳模呈现着不同的特点,不过,有一些共同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些集中体现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品质,就是永不褪色的劳模精神。

    从“埋头苦干”到“创新劳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劳模价值从传统的“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转变,向为国家为民族创造“社会及经济效益”转变。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模精神永不褪色。

    无论是老一代的实干型劳模李裕银、徐民,还是新一代的创新型劳模葛小青、秦曙光,他们都是杭州的一线劳模,都是从杭州不同岗位中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作为杭州工匠,他们身上普遍体现出一种精神,恰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所说的:这种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锲而不舍、坚如磐石、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体现在工匠们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和高标准上。

李裕银。

    李裕银:工人工程师李裕银,全国劳动模范,曾任杭州制氧机厂副总工程师。3次被评为省劳模,1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李裕银,1925出生在浙江瑞安的一个穷苦人家,很小就被父亲送到当地的一家工厂学钳工,“吃没得吃、穿也没得穿,工人还没有地位。”李裕银回忆说,几年后新中国成立了,工人阶级挣脱了枷锁,翻身做了主人,“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肯定不会知道,什么是翻身做主人的感觉。那种激动、兴奋、自豪,真没法说得清。”

    “每天干8小时活,工余也不休息,闲下来满脑子尽是如何才能提高产量、保证质量的念头。”李裕银说,一想到自己的工作是为国家做贡献,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有一次,厂里接收了一批制冰机上的机体和汽缸的加工任务,那时钳工小组仍在用手工扳铰螺丝,效率低下,造成了大批部件积压,平时爱琢磨的李师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制作一部攻螺丝的机具。”

    经过不停地尝试和钻研,李裕银研制成了浙江省第一副“高速攻丝夹头”,“连钻孔带攻螺丝工效比原先提高了20多倍,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解除了手工扳铰的笨重劳动。”

    就这样,李师傅在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的道路上,越干越有劲。比如,他利用报废的六级气缸,革新成功高压水泵,为国家节约资金6万元。从1953年7月开始,他连续72个月,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改进工模具84项,超额3300余工时。1959年,李裕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徐民(来源杭州市档案馆)

    徐民:自学成才的设计师1966年,徐民来到杭州东风印染厂,成了设计室的学徒工,这一年,他19岁。

    当时,杭州东风印染厂是省内唯一一家专做小额出口的丝绸印染企业,生产十分繁忙,对徐民他们这些搞花样设计的来说,任务也很重,“每人每月要完成3个花样设计。”徐民却将目标瞄向了每月完成30个花样设计。为此,他付出了远超于常人的努力——规定7点半上班,他6点就到单位;中午别人休息,他在画设计图;到了晚上,加班加点更是常态。

    “笨鸟先飞”使得徐民奋斗三年的目标,终见成效。“打个比方,我设计360个,被选中一半就有180个,人家设计36个,就是全被选中也就是36个。这样一来,在丝绸花样筛选这道关口上,我的设计方案入选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江浙沪所有的设计员。所以,虽说我们厂是家100多人的小厂,但出口订单却在江浙沪排名第一。”就这样,1977年到1979年,徐民一直保持着别人10倍的月工作量。光这3年,就为国家创汇450余万美元。1980年,他获得了全国设计能手这一殊荣。

    几十年来,徐民以其新颖别致的设计风格,先后设计成交1000余只花样,为国家创汇800余万美元。其中39只优秀花样获纺织部一二等奖、省市四新产品设计奖和优秀设计奖。1990年,他获得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199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