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林鸣:在“唯一”中创造“第一”
//www.workercn.cn2016-10-10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 

在“唯一”中创造“第一” 

  今年国庆节前夕,世界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主桥桥梁全面贯通。这让坚守近6年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格外激动。

  “每逢关键时刻,党组织始终是团队的主心骨,党员始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引领着4000多名员工坚守‘建百年大桥,创一流工程’的共同信念为国争光。”林鸣说,在港珠澳大桥之前,中国工程师没有做过外海沉管隧道,“我们就是要用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去攻克世界级难题,在‘唯一’中创造‘第一’。”

  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需要在软地基上建成世界上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并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海中建造两个离岸人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国外公司认为建成岛隧工程至少需要10年,中国建设者却要在6年内完工,很多国际知名的工程承包商望而却步。

  早在2008年,林鸣就提出利用大型钢圆筒进行外海快速筑岛的设想,将一组巨型钢圆筒直接插入并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再填砂形成人工岛。2011年5月15日,西人工岛第一个钢圆筒稳稳插入海底30多米深处,垂直精度完全达到设计要求。2011年12月21日,东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振沉完成。建设团队仅用221天,就将120个巨型钢圆筒围成了两个海上“小长城”,使“当年开工、当年成岛”提前成为现实。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目前的刚性、柔性沉管结构体系都仅适用于浅埋隧道,如应用于本项目,必须在管顶回填轻质填料,大约要增加近1年工期和数亿元投资。林鸣和他的团队需要寻求新的路子。

  经过一系列实验和研究,技术团队于2012年12月提出半刚性沉管结构方案。近些年,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几家外国公司手里。面对技术封锁,林鸣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研发大型专用设备,并借此提升中国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在中国交建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依托上海振华重工的研发制造能力,生产出高性能平台式抛石整平船“津平1”,很好地克服了水流波浪的影响,满足了沉管基床施工“毫米级”精度要求。

  经过数年的努力,林鸣带领团队研制了十几项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先进技术和大型专用设备。

  2013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E1沉管出坞浮运,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施工开始了“首场秀”。在E1沉管最后一轮沉放后,检测却显示管艏与暗埋段匹配端高程误差竟然达11厘米。

  林鸣带领决策组迅速分析情况,查明了基床上的淤泥是造成沉管对接误差的原因,在4日凌晨1点安排潜水员进行清淤作业。从5月2日上午沉管出坞开始,林鸣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和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讨论编队、浮运、转向、系泊、沉放等一系列细节,下达各种指令,没有合过一次眼。

  5月6日上午10时,经过96个小时的鏖战,E1沉管顺利安装就位,世界最大的沉管圆满完成了与西人工岛的“海底初吻”,创造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的先河。至此,建设者们已经完成E28节沉管的浮运安装,建成沉管隧道长度达4860米,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过去几年,林鸣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申报专利400多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央企的一名党员,我将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更好地建设港珠澳大桥工程,为党的事业作出新贡献。”林鸣说。(齐慧 林彦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