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周东红:匠心不改三十年捞纸技艺代代传(图) 
//www.workercn.cn2016-09-24来源: 中工网——《中国工人》杂志
分享到:更多

  匠心不改三十年捞纸技艺代代传  

  ——记全国劳模、泾县宣纸厂员工周东红 

  捞纸,是宣纸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需要两位捞纸工人面对面站在水泥铸成的纸槽两头,从一槽的宣纸浆水里共同抄起纸帘,打捞出纸浆,一分钟至少有两个来回,抬手、弯腰、转步,这些重复的动作,为的是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因其技术含量高,对捞纸工要求严格,所以捞纸工人又被称为“匠人”。周东红,就是一位扎根宣纸生产一线岗位的捞纸匠人。

  1986年,19岁的周东红来到泾县宣纸厂从事捞纸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小时候看工人捞纸觉得很简单,谁知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比想象中难得多。”周东红说。捞纸需要在不同的光线、季节中都能将宣纸的厚薄掌握精到,这需要极其深厚的眼力和扎实的基本功,为了尽快全面掌握捞纸的各项技术要点,周东红在学徒期间,每天坚持早上班、迟下班,仔细揣摩、钻研捞纸技艺要领,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就及时虚心向师傅请教,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周东红终于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操作的捞纸工。

  捞纸是个辛苦的工种,也是一门技术活。纸捞得如何,成品率和产品对路率是两个重要衡量指标。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产品对路率97%的突出记录(两项指标分别超国家标准8个、5个百分点),成了全公司公认的捞纸高手。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车间和公司领导总是首先把担子压在他的肩膀上,而他每次都不辱使命。

  1992年,公司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研发新产品,组织了一批技术骨干投入到研发队伍当中,20多年来,队伍不断更新,而周东红却始终活跃在这支队伍中。经他捞制的各种纪念宣纸以及定制的特殊规格品种宣纸,恐怕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这些宣纸有的一投放市场就形成脱销之势,有的宣纸品种如今在市场上的价格已超出当时出厂价四五倍甚至十倍以上。2009年,他还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历时5个多月,为我国成功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

  为实现宣纸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培养后续人才。培养一个能独立顶岗的技工,最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要培养一个成熟的捞纸工,需要5年以上。由于带徒弟会使自己的成品率大大地降低,还要消耗不少的精力,所以一般的捞纸师傅不愿意带徒弟。周东红技术好,是有名的标杆,而且性格随和,热心助人,在公司领导的安排下,他接过了这一重任,先后带了20多名徒弟,已经有一些成为生产上的顶梁柱。他总是告诉徒弟们:“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得下去,把学到的技能在岗位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30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45.54%,这项记录的背后,是每天在纸槽边站12个小时以上,常年在凌晨4时就进入工作岗位,在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持手感要把一双赤裸的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这些年到底加了多少班,只有周东红自己知道,他的敬业精神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从1988年起他获得了1次生产能手、15次先进生产者、3次文明标兵、2次优秀员工;2007年获宣城市第二届“杰出职工”荣誉;2009年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2012年省级劳动模范,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我只是这个行业里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优秀的捞纸匠人也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面对这些荣誉,周东红这样说。未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捞纸这一行业,带出更多的徒弟,将这一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何雪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