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赵建国:打磨金刚 炼就硬汉
//www.workercn.cn2016-09-05来源: 中工网——《河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打磨金刚  炼就硬汉

河北小蜜蜂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开刃工赵建国

  人物名片

  赵建国,38岁,河北小蜜蜂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小蜜蜂)一名开刃工。8年军旅生涯,4次荣获“优秀士兵”;复员后成为一名开刃工,2013年被评为“石家庄市劳动模范”,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201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被石家庄市总工会评为最美农民工。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速写

  他是一个农民工,身形瘦小,模样一般,声音也不洪亮。眉头微微锁起,若有心事。唯一不同,是手臂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烫伤。

  他身无半分官职,每天与飞转的车床为伴,在金刚石火花中,用一双手摩挲上万张锯片,从一位门外汉成长为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他热爱机床,把机器当伙计,在噪声嘈杂、粉尘飞溅的车间,他为“老伙计”量体裁衣,让它有了其它机床不具备的功能。

  他不“聪明”,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别人把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加工锯片上,而他,却“走火入魔”醉心于探索精益化管理。

  他有点“傻”,别人挑完好干的活儿,他却甘愿留下来扫尾,既耗时又不挣钱的活儿,他一个人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他不服输,别人越是不看好的,他越要干出个成绩来。8年从军路,9年开刃工,他用行动证实“小建国”如何成为“大人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曹操的青釭剑以锋利著称,一把宝刀利剑,刀刃的锋利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性能。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中,用于切割固体材料的锯片,越锋利越耐磨,越是精品。

  开刃是锯片加工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开刃又分开侧刃和开顶刃,侧刃开得再好,顶刃不行也白搭,赵建国的工作就是开顶刃儿。一张不及盘子大小的锯片,开刃工的切割精度,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反复打磨,使锯片中的金刚石充分暴露,才能确保锋利。如果力度不到位,金刚石就无法充分暴露;反之力度过大,锯片大小不达标,就成了残次品。在这种不可逆的加工程序中,如何实现双赢,开刃工凭借的往往是熟能生巧的感觉。

  1 三个月实习期他41天出徒

  “贾师傅,这个人归你了!”赵建国将回忆拉到9年前。

  2006年底,告别8年军旅生活,赵建国从部队复原回到老家正定县吴兴村。为了养家糊口,这个29岁的退伍军人在熟人介绍下,第二年6月来到小蜜蜂。

  入职第一天,车间主任把赵建国带到了外观加工车间,把他交给了当时的班长贾吉亚。站在飞转的车床前,耳边全是轰隆的机器声,被飞溅的火花包围着,从那一刻起,赵建国成了一名开刃工序学徒。

  “刚开始,我并不觉得给锯片开刃有多难,无非就是在车床上将锯片用砂轮磨一磨,没什么技术含量。”然而,站在机器前,真正开始操作时,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令赵建国不知所措。

  “左手持手轮调整进刀力度,右手控制砂轮左右走向,两只手同时干不一样的活儿,我的肢体根本不听大脑使唤。”赵建国说,他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受伤,整个小学期间都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导致他从小身体协调性比普通人差。让一个肢体不协调的人,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小龙女一样,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困难可想而知。

  “不习惯退刀,左右手又掌握不好齿道。”熟练工刘尧似乎看出了赵建国的心思,向他传授了自己的经验:“退刀时要停留1到2秒。这工作考验的就是熟练度。别着急,你好好练吧!”赵建国认识到,要在这个岗位上站住脚,踏实、专注、经验、技巧,一样不可少。

  赵建国认准的事,不管多难他都会坚持。小时候赵建国长得矮,人们都叫他“小建国”。技校毕业后,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赵建国毅然报名参军。第一次没征上,气得他守在村口的铁路边,企图扒上路过的军列。第二年,他再次报名参军,终于如愿以偿。8年后,他带着荣誉复原回家,面对新岗位的挑战,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再次被逼了出来。

  赵建国一咬牙,用起了自己的“土办法”——加班。

  “我悟性低,人比较笨。”赵建国说自己是一只“笨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赶上“群鸟”的速度。实习学徒按天拿工资,别的学徒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赵建国却从不偷懒,只要有空闲的机床,他就会抓住操作机会。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41天后,赵建国出徒了!打破了当时这家公司3个月才能出徒的惯例。

  2 一副卡尺助他练就火眼金睛

  “锯片有对角偏差,规定误差要在0.35毫米以下才能达标,赵建国能够达到0.3毫米,相当于三张A4纸的厚度。”小蜜蜂质量部质检员高玉娟告诉记者,她工作16年,赵建国加工的锯片,是质检部最放心的锯片。

  为了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赵建国自备了一个工具箱,其中,一副能将刻度精确到毫米的卡尺,被赵建国视为法宝。

  一摞90张锯片,装在车床主轴上开始打磨。每加工好这样一摞锯片,赵建国都要仔细测量,根据一个个精确到毫米的数据,反复调整双手力度。“时间长了,就知道该用多大劲儿,砂轮转几圈合适。”赵建国说。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奉命为越王允常铸剑。在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欧冶子辟地设炉,专心铸剑,3年后,终于炼成。作为一名开刃工,赵建国无法像欧冶子那样心无旁骛,不食人间烟火。刚到公司时,赵建国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妻子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父母年事已高,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妹妹。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赵建国必须每月拿回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一家老小的生活。

  “别人是按时间下班,我是按钱下班。”这个朴实的农民工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工友们加工完一天的定额,到时间就下班回家了。而赵建国,只有当加工的锯片数量可以兑换成他心目中的那个人民币数字,才会下班。

  “我每次上班,就看见他已经在干活了,我每次下班,看见他还在干活。”赵建国的同事王永辉说。公司按照计件发放工资,极少有人像赵建国一样,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自我检测上。自己加工完,还把质检部的活儿也干了,赵建国没少花时间。

  就这样,一副卡尺跟了赵建国整整3年,在这个“老朋友”的帮助下,只需用肉眼目测一下锯片,赵建国就知道砂轮转了几道。

  由于加工锯片质量过硬,刚到公司的第3年,赵建国就担起加工外销产品的重任,产品销往欧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外销产品比内销产品要求更高,不仅要保证切割精度到位,还要保证外观精美,不能有一点小瑕疵。”赵建国告诉记者。打磨时,砂轮多转一圈或者少转一圈,都有可能导致锯片质量不达标。

  3 “走火入魔”搞精细化生产

  在这个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里,时间对于员工来说就是金钱。没有谁舍得放下手中的活儿侃大山,更少有人花费大量时间搞研究。然而,赵建国算是一个另类。

  赵建国发现,顶刃机开刃时,最外边的几张锯片总是不达标。

  “我先尝试着减少每组锯片的数量,但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次尝试失败,赵建国并没有气馁。为了找到最佳方案,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机器本身,于是,赵建国成了公司维修值班室的常客。

  “见了面就问我有没有时间去车间看看机器,见不着面就打电话,要么就直接到值班室找我们。”维修师傅说,这么多年来,机器一直这么用着,也没人为这事找过维修工。维修师傅和工友们都认为赵建国是“走火入魔”了。维修师们想也不是什么大事,就将赵建国忘在了脑后。然而,赵建国没有停止探索。“没人维修他自己来!别看人长得不壮,脾气还挺犟!”开刃工于旺告诉记者。

  经过反复观察,赵建国终于找到了答案:滑道长期磨损导致操作平台不稳,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通过给设备增加光轴和防尘垫,改变操作台的行走路线,是否就可以改进?”赵建国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公司,实践证明,这个方案确实可以彻底消除这一问题。

  消除浪费、降低成本,赵建国成了率先向公司提出“节能降耗”建议的工人。2014年小蜜蜂喜迁新厂区,赵建国提出的“降低产品返工返修率”建议被公司采纳。

  原来,开刃过程中飞出的砂轮粉末会落到工作台上,取放产品时,最下面的锯片总会被粉尘划伤。划伤后的产品就必须重新加工,如此一来,增加了生产成本,重新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很难把控。机器只要转动就会产生砂轮粉末,如果让开刃工一边工作一边清扫,增加开刃工工作量不说,还不能治本。

  “锯片不接触工作台,是否就可以解决?”喜欢琢磨的赵建国在每垛锯片下面放了一个石墨垫,避免锯片直接触碰工作台,锯片被粉尘划伤的问题自然不复存在。公司为此算了一笔账,每天8万片的产量,一年按照300个工作日计算,一个被废弃的石墨垫,一年就能为公司节约63840元!小改善换来大节约,赵建国激动不已。

  从2009年开始,赵建国在生产效率和生产总量上明显领先车间其他工人。月生产第一、年生产冠军、质量标兵、百分百合格率等一系列荣誉,见证了赵建国从一个学徒成长为金牌工人。

  4 一台改装车床是他的老伙计

  赵建国不仅加工锯片功夫了得,对朝夕相处的机器也颇有研究。这台上世纪80年代的老机器,简直成了他的老伙计。

  “我把废弃塑料管套在电线外面,可以防止电路老化。”赵建国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他的老搭档,为了方便查看电路,赵建国把变电箱小门上的螺丝换成一枚小吸铁石,既密封又方便开关。工作中粉尘溅落到车床主轴,长期堆积容易阻塞主轴转动,赵建国找来一块废弃的除尘袋,裁剪成桶状,用针线缝好,套在主轴上面,既实用又美观。

  与其他车床不同的是,赵建国使用的那台车床下面,还有一个收尘盒。“机器运作时间长了,地上散落的粉尘越来越多,把这样一个小盒子放在机器出尘口下方,方便清扫。”赵建国说。除此之外,他还为机器做定期保养和清理,在这个拥有上百台车床的车间里,赵建国使用的那台车床永远是最干净的。公司每次检修机器,赵建国车床油箱里的油总是满的。“赵建国把我们维修工的活儿都抢了啊!”维修工们经常开玩笑这样说。

  “车床是开刃工的看家物件,天天用它干活,不保养好,还怎么当伙计和兄弟啊?”赵建国抚摸着车床工作台,眼神里透露出对这台老机器的眷恋。

  作为开刃车间里的一名老员工,赵建国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诚实厚道。

  “我跟他做了5、6年同事了,他不是我师傅,但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开刃工王永辉告诉记者,公司加工的锯片有上百种,赵建国爱钻研,哪种锯片有哪些加工技巧,说起来毫不吝啬。

  在锯片加工旺季,赵建国总会带头加班。王永辉还记得2010年年底那一回,早点完成订单,就意味着早点回家过年。“大家实在是太累了,顶不住就回家休息了。只有赵建国,从第一天下午2点,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2点,累了,就在车间地上铺个东西躺会儿。这么些年,订单忙不过来的时候,我经常见他一个人加班。”

  “你不干我也不干,那下一道工序还怎么进行下去?公司怎么向客户交代?”锯片加工是流水线作业,这一环节完不成,下一环节就无法进行。“今天多干一点,明天多干一点,就不怕完不成订单。”看上去沉默寡言的赵建国,其实非常有主意。

  工作之余,赵建国还有一个业余爱好,那就是吹小号,他是公司军乐团的优秀小号手。每年年会联欢,赵建国总会穿上表演服装露一手。

  如今,赵建国已经在开刃岗位干了9年。赵建国用这样一句话陈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狙击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而我,是用锯片喂出来的。一年平均为400万张锯片开刃,熟能生巧。”赵建国农民出身,只有中专文化。作为一名开刃工,他坚守平凡岗位,已经从昔日的“小建国”成长为一名大工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