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梅光:触摸乡村脉搏 不做匆匆过客
//www.workercn.cn2016-08-26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家人看来,也许我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从安徽农村走出来到北京读书,求学近20载,研究生毕业到北京市大兴区东黄垡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不后悔,相反我内心很感激自己的这个决定。也许正是这个所谓的“轮回”和角色换位,我才能仔细地去观察农村的一切,去认真思考20年来中国农村的变迁,去感受安徽农村与北京农村的区域差别,也深刻感受到农村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我不想做东黄垡村的匆匆“过客”,我一直在思考能为村民做点什么。茶余饭后到村子里散步,与村民聊天成了我的习惯。去年8月,了解到村民刘大哥家梨树遭遇风灾,损失惨重,正巧他的女儿考上大学,家庭困难,我积极向镇政府争取奖学助学金,帮助收集整理申请材料,最终帮他女儿申请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家减轻了些负担,自己也很欣慰。

  东黄垡很多村民种植果树,因为是分散式家庭经营,采购包装袋以及售卖都很不方便,我了解情况后,积极向村“两委”班子建议,和村干部一起集中帮助他们登记采购,采购量大,可以配送,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成本。

  很多时候,不深入农村,有些事情真地了解不到。今年6月30日,大兴区南部几镇发生特大冰雹灾害,东黄垡受灾惨重,地面农作物几乎绝收,梨树砸落一地,这一年几乎白忙活,全村所有大棚薄膜都被砸坏,棚内农作物损失惨重,尤其是西瓜。各家各户报保险都需要在第一时间报受灾照片。虽然现在大家知道信息化重要,都用了智能手机,但是很多村民还是不会拍照,传照片。借这次机会,我集中教会部分村民智能手机的一些基本用法,尤其是传各种信息照片的方式,并帮助很多村民申请了微信号。我把他们都加上,建立了一个果农微信群。今年极端天气较多,7月20日村里又遇特大暴雨灾害时,这时很多村民都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家农作物和房屋受灾情况发给我,这样我可以第一时间把受灾照片上报。

  没有经历过类似上述事情,很难真正体会到推动农村信息化对于每个农民是何等重要,难以理解一个最简单的手机拍照传照片功能对于农民来说也不容易。接下来,我们村计划开展一个手机上网的培训,主要针对村中的中老年人,并号召每户家中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鼓励他们多花时间教教自己的父辈祖辈。镇里其他村子的一个团队在做一个“智慧乡村”方面的系统,我在不断与他们沟通,等他们项目一落地,我就申请把我们村也进驻到这个系统中,借助这个信息平台,与一些超市和饭店建立销售联系,为他们日配新鲜、健康的瓜果蔬菜。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开始,信息化在农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是在首都的农村。东黄垡村民的流动性较大,很多人在市区工作,早出晚归,白天能在村里面的人很少。但村里政策普及、村务公开都是采用公告栏公示和大喇叭喊话,所以难以真正发挥通知和提醒的作用。作为大学生村官,我和村“两委”一起商议在村中建起了村民微信群,把国家政策和村务工作及时发到村民微信群。这样就打破了与村民沟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村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时了解本村村务。同样,村民的想法也可以随时通过微信群传达给村“两委”,特别是政策咨询和村庄建设等相关事宜,线上交流汇总省时省力,充分适应了当下东黄垡村村民流动性大、工作忙的生活特点。同时也让这个信息平台成为与在外乡情们联系的纽带,让他们时刻了解牵挂的家、亲人和村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我们村赶上了政策东风,不再以种植传统大田作物为主,而是依托北京这个大市场,毗邻京开高速,村里推动土地流转,积极鼓励村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林下特色农业,兴办农家乐和采摘园……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碰撞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回想起以前在安徽老家种水稻的辛劳场景,我深深感觉到我国农村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但是已经走上了一个日趋高效的轨道,正迎着朝阳奋发向上。未来在东黄垡村,我相信也会大有可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