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一群造车的“细节控”
//www.workercn.cn2016-08-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造一辆车,就像把一堆铁片,慢慢组装成一个艺术品。”焊装工长王德亮说。

  “我不相信一个随地吐痰的工人能造出一辆好车。”7月29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对国家质检总局“走质检 进企业 看质量”采访团记者说,工匠精神体现在细节之中。

  企业制定的严苛标准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以滋生的土壤,而尽心尽责的员工则是一个企业制造出优质产品的保证。7月末,本报记者走进一汽-大众这个合资车企的庞大车间,从一个个“细节控”的工人身上,感受其“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控。

  工具永远要规整码放

  在一汽-大众打磨模具的十年中,牟少志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工作完都会将自己的所有工具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工具永远要规整码放,这样第二天开始工作时才能心中有数。”

  汽车的很多部件都要通过模具的冲压塑形,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汽车的质量,所以模修工也被称为是造车第一道工序的把关者。

  1984年出生的牟少志,自2006年开始模修工生涯。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普通人要7年才能掌握的技术,是冲压中心的“获奖专业户”,还先后两次被派去德国参与验收奥迪Q3及A3模具。

  荣誉背后是他对细节的偏执。

  打磨模具是个十足的细致活儿。据牟少志介绍,打磨进度按“道”来计算,一道等于0.01毫米。“正常模具调试间距最少的是2道,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工作中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专注。”

  通过反复尝试,牟少志解决了高尔夫6翼子板生产中垫料屑影响制件质量的难题,返修品率由57%降低到0.5%。他还通过对新宝来翼子板模具工艺凸包的改进和优化工艺参数,消除质量缺陷,使转线生产得以实现,年释放产能20万件。

  一丁点瑕疵都不能留

  15年的总装经验,让王起侯仅凭发动机传出来的声音就知道哪怕是一点微小的瑕疵。

  作为一汽-大众轿车一厂总装二车间返修工段段长,王起侯自豪地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把的是下线后最后一道关。”

  如何把这道关?他的原则很简单:“把每辆车都当成自己的,一丁点瑕疵都不能留。”

  有一次,他发现汽车门框密封条下有个小气泡,于是决定返修。这就得把密封条和相关零件拆下来,钣金工和油漆工都要重做。

  为了一个很难发现的小气泡增加不少返修成本,有位新工很不理解:“那么小的气泡,不仔细找根本看不见,修啥呀?”

  “ 那这台车给你要不要 ? ” 王起侯反问 。

  新工迟疑了一下,说:“不要。”

  “ 咱们造车就是要把自己当成第一用户 。 ”

  新工理解了。

  只有工人技术过关才能确保产品品质达标。“以前我们是一股脑儿把技术都交给徒弟,现在岗位内容拆解,打个点或是撕个膜都要培训一周。”王起侯说。

  “返修工段是浓缩的生产线,成为一名合格的返修工至少得三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返修工则要三到五年。”说到这里,这位“汽车医生”的眼中是满满的骄傲。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