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胡庆余 “戒欺”匾下药草香(图)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采办务真 修制务精

胡庆余 “戒欺”匾下药草香

  胡庆余堂的董国平师傅在切槟榔饮片。本报记者 方敏摄

  企业名称都隐去

  药材全部盲选,中药饮片入库验收退货率达20%

  走进杭州河坊街,一座高达12米的封火墙引人注目。墙上是浑厚遒劲的七个大字——胡庆余堂国药号。百余年来,胡庆余堂始终以“匠人精神”炮制药材,始终以“戒欺”二字警醒药工。

  作为胡庆余堂40年的老药工,年逾古稀的韩桢中这几天正带领一个质量团队,进行药材招标和验货。

  一排膏滋方要用到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胶剂,熬好后放在桌子上。企业名称、包装已全部隐去,只剩下编好号码的标签。韩桢中和几位老药工走上前,一一尝过去。口感、凝胶度、色泽、香味等成了评比的各个维度,写在一张表格上,过程全部盲选。

  挑选人参供应商的工作也在进行中。胡庆余堂国药号的总经理、全国参茸产品鉴定专家杨仲英亲自上阵检查。他戴上眼镜,每支参都要在灯光下仔细查看。遇到一支有些可疑的人参,杨仲英还拿出了放大镜细细观察。

  “多年下来,很多人参供应商已是相对固定了。”杨仲英说,“但我们不敢有丝毫疏忽。”有一位东北供货商,曾与胡庆余堂有着10多年的合作关系,但有一次,他在一批野山参中掺入了几支用野生西洋参嫁接的货品,胡庆余堂发现之后立马全盘退货,并从此与他断绝供销关系。胡庆余堂国药号中药饮片采购,入库验收的退货率达20%。

  4月19日,胡庆余堂16人的采药队伍一早就从杭州出发,前往诸暨龙山下村。山路蜿蜒,大家一路发现了许多野生中草药。胡庆余堂每年组织两至三次采药活动,让年轻人实地认识中草药,提高验收药材能力。他们力求道地,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

  槟榔切得薄如蝉翼

  制膏的每个环节都考验手艺和经验,但药工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起模、加水、加料、泛制……丁光明双手紧握药匾,迅速依靠臂力来回旋转药匾。细粉在匾中立即随之转动。1分钟后,丁光明放下药匾,加点水,再度重复上述动作。约莫半个多小时,药粉变成了一颗颗细小、均匀的药丸。手工泛丸是一个力气活,一堆1斤左右的药粉通过手臂力量慢慢摇晃。这份手艺,丁光明一做就是40年。

  67岁的老药工丁光明,头发已经稀白,2009年从胡庆余堂退休后,自愿回来工作。他说:“不拿工资都愿意,我来带徒弟。”

  一只膏方,从药开始煎到最后煎成,前后至少要8到10个小时。“这里面大有讲究,每个环节都考验药工的手艺和经验。”丁光明守在灶前,看着药罐里水的多少,闻着罐里的气味,“嗯,这就是上乘的药材经过煎煮后散发出来的药香。”

  “煎煮前冷水不浸透;煎的时间缩短;收膏太薄容易变质,不利于贮存;太老要结焦破坏;膏收不好经冷藏凝固容易发霉变质……”丁光明滔滔不绝,徒弟迅速记下。炮制不严必然导致药性不准。这一系列环节,只要其中一个出了问题,膏的质量就会下降。

  “紫雪丹”这味药的制作手法,更是精细。“先将其中生石膏、寒水石、生滑石、灵磁石四味,入锅加水,用武火煎煮。矿石类所煎的汁水十分清淡,然后用这汁水加乌玄参、青木香、升麻、公丁香、甘草等药材用文火煎煮,再取出石品滤清留汁。将上项药渣加清水用文武火煎成第二汁,榨净去渣,滤清留汁;将以上二次药汁,淀清去脚,煮沸,加入元明粉、马牙硝二味溶化……”丁光明说,到此该项工艺才仅至一半,但胡庆余堂的药工很享受这个炮制过程。

  采访时,胡庆余堂的董国平师傅露了一手,将一个直径不足2厘米的槟榔,切成了近百片,片片薄如蝉翼。

  把每粒药丸做成精品

  不投机取巧,确保每种药材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走进胡庆余堂,四处悬挂的匾额让人印象深刻。“真不二价”“是乃仁术”的匾额是朝外挂的,唯独“戒欺”匾挂在营业厅后,面对经理、账房,这是挂给员工看的。“戒欺”的匾额高悬,这两个字也贯穿于他们经营的每个环节。

  在胡庆余堂的柜台上,年轻的售药人正一手拿小秤,一手麻利地量着药。药多了,轻抖托盘;药少,再轻捻一些。低头看秤,已分毫不差。摊开包药纸,倒药、裹包,一气呵成。现场一片忙碌,柜台前的顾客从旁观看。

  丁光明说,做药就是做良心。精益求精,不投机取巧,确保每种药材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老百姓才放心。

  杨仲英说,如果没有顾客信赖,这参茸柜台怎能100多年不动如山?产品是否精益求精,顾客心中有杆秤。

  “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是胡庆余堂的答案。细细回味,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老药工的工匠精神。

  胡庆余堂国药号老董事长冯根生14岁就进来当学徒,一当就是3年,一天干16个小时,之后调去煎药,每天煎300帖,整整两年。干罢煎药,又去磨粉打粉……因为严苛的训练,使得老药工一丝不苟的精神融入他们日常工作点点滴滴,使得专注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对冯根生而言,他们几代都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人:祖父冯云生是胡庆余堂第一代老药工,父亲冯芝芳也是胡庆余堂的药工。他说,工匠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把每一颗药丸做成精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