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立:20年执著坚守修成“工人大师”(图)
//www.workercn.cn2016-05-16来源: 中工网—《山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档案:王立,1997年参加工作,淮海工业集团公司精机二厂班组长、省级技能大师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想,一定要做踏踏实实、对企业有用的人,努力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王立说。

  王立努力实现他的承诺。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车工、数控车的编程与操作等岗位,不断打破传统的工艺方法,大胆创新改进了几十项刀具、夹具,成为一个省级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正是因为这个信念,王立勤勤恳恳、扎实学习,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一年前,海工业集团公司精机二厂新开发了一个系列产品,客户订单达到10万件/年。该零件的工艺加工手段关键之一专用设备“数控挠槽机”是否能够满足批量加工要求成为挡手问题。这个设备是该公司从澳大利亚购买的,当时只选购了6槽自动加工和自动装卸料。而客户要求的产品,必须用8槽设备来加工。再购买新设备,需耗时半年,客户却等不了这么长时间。分厂领导把解决困难的任务,交给了曾赴澳大利亚学习特种设备数控挠槽机操作的王立。

  王立仔细研究了该设备的所有软硬件功能,由于该设备加工过程与通用设备不一样,同时参与工作的轴数达到6个,还要实现自动装卸料。设备配备了西门子的数控系统和编程控制器,国内也没几台,设备的改造开发更是无从参考,只有几本全英文的说明书,而且生产厂家给予的支持也有限。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立心里有些发毛,只能自己一点一点地琢磨。通过一词一句地翻译了操作、编程、技术和维修手册,王立深入了解机床性能,重新编制设备驱动程序和PLC关联程序,在原有加工版面上增加8槽自动加工和自动调用程序模块,并能够共有6槽自动上下料加工用到的PLC信号点。重新设定的工艺程序,终于满足了零件的加工要求和生产进度。如此一来,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国外设备制造商改造设备费用,还使企业掌握了软件核心技术,为新产品开发打通关键通道。

  这次技改的成功,让王立再次尝到了收获的喜悦。多年来,让王立最自豪的就是他和工友对设备进行的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次,王立在几天几夜的连轴转后,设计出一种磨钻头的方法,使钻头的切削面积减少一半,切削力也同比下降,加工时扁钻可以直接打入零件,使加工效率提高了60%。还有一次是科研零件攻关,该零件形状复杂,且是新产品、新设计,没有可参考或可使用的刀具、夹具。主动请缨的王立先是改制了一种刀具,在加工中由于材料难加工,没有适合加工该材料的刀具,使刀具不耐用,干不了一个零件就得换两次至三次刀。他就再设计出了一种快速换刀、精度高的刀夹,避免了对刀误差,提高了换刀速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该产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王立还参加了公司数控设备维修培训班,并主动参与分厂内设备的维修工作,使一台停用半年多的数控机床“起死回生”,再次运转。(特约通讯员 牛国斌  记者 李彦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