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杨慧娟:我的十五年记者生涯(图)
//www.workercn.cn2015-11-11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我一生从事了两种职业:当了25年话剧演员,15年记者。我喜欢读书,常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些诗歌、散文、随笔、戏剧评论及一些广播剧等。先后被吸收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儿童文学学会会员及哈尔滨戏剧家协会会员。我家先生的心比较细,他把我发表的作品都剪贴到一个本子上,被一个朋友拿去翻阅没几天,我正在演出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是省总工会宣传部,我们看了你写的一些东西很感兴趣。我们正在筹建一张报纸,不知你是否愿意过来看看。”就是这个电话改写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有幸成为黑龙江工人报4位创始人之一。那是1984年年末。

  那个打电话的人就是省总工会宣传部部长杨贵有,他兼我们总编。那会儿报社的编制还没批下来,我的人事关系就落在了宣传部。当时还没有办公场所,编辑部就借用招待所一个房间。我的任务是主编副刊,采、编、写、组稿,全部一人承担。说实在的,具体怎么做心中没底。于是我把订阅的30几张报纸的副刊一张张铺在地板上,记录每张副刊的名字、栏目、板式特点……从他山之石中得到启发。省作家协会的老师和各工厂企业的文学创作组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稿源,这块阵地也培养了不少文学骨干。

  15年中我几乎跑遍了黑龙江省的每一个角落,也采访了许多单位和个人,有几件事令我终生难忘。那是1985年,一天一位铁路干部在与我交谈时说,他们最近在“微服私访”许多人都认为领导最不得意的一个叫朱莲香的职工。出于职业敏感,我立即前往哈尔滨火车站采访。我发现这个叫朱莲香的人是个没有劳模模式的人,她谈话随意淳朴,甚至冒傻气的样子里透露出的却是极强的思想境界。越聊,我越觉着她身上的闪光点越多,越聊,我越觉得这正是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可这个人却是个连班组里都没受过表彰的人……我几番找她的上级理论,几番与有关人员沟通,顶着很大的压力写了长篇通讯《泥土里的珍珠》。文章在《黑龙江工人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接着《妇女之友》、《中国铁道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相继对朱莲香做了进一步的报道。这期间,她受过委屈抱着我哭过。这期间,她的丈夫不理解她我多次去她家调解过。这期间,我去铁路局火车站党委找过,谈关于她应早日入党的问题……20多年过去了,朱莲香已成为中国妇女的一面旗帜。这是我的骄傲,也是《黑龙江工人报》的骄傲。

  1990年,《黑龙江工人报》改版为工人日报黑龙江版,当年2月末我去齐齐哈尔采访,无意中听到有人叫齐齐哈尔市总工会宣传部长姬永发为“清扫队长”,我意识到肯定幕后有戏,在我穷追不舍的追问下知道了这样的故事:9年了,姬永发一直坚持每周参加一次清扫队的义务劳动;9个春节他是和环卫工人一起度过的。他把一线工人的生活、工作、思想问题作为己任,更把艰苦的劳动当成改造世界观的手段。他的作法并不为同事们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他别有用心是在捞取政治资本,为此他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难倒干部学雷锋是错的?!于是我写了一篇长篇通讯《一颗燃烧的火种》,马上送到齐齐哈尔日报社,3月2日发在头版头题上,文章还加了编者按,提出了学雷锋是工人的专利吗?并展开了干部是否要学雷锋的大讨论。当时副省长丛福奎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他亲自批示:“把这篇报导作为全市干部学习落实党中央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教材”,齐齐哈尔市委也发出通知: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向学习雷锋的优秀干部姬永发学习;齐齐哈尔电视台组织了专题录像,分5次发表了“一颗燃烧的火种”。《生活报》、黑龙江广播电台、齐齐哈尔广播电台分别予以转载和转播。黑龙江省委组织部以此文为依据作为全省党员教育教材并录制了专题片。3月17日《工人日报》将其压缩以《环卫工人的知心朋友》为题在二版头题发表。此文还荣获了《全国百名优秀工会工作者征文》一等奖。我同时也被中央新闻单位评为优秀记者。

  1993年2月,我从一位女友处得知,一位朝鲜族老妈妈白玉兰收养了一位汉族儿子杨思佳,正当孩子要考大学时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为给儿子治病现已倾家荡产,正面临停药待死的状态。我即刻冒着大雨赶到黑龙江省中医学院,望着面如白纸的孩子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和白玉兰的泪水流在了一起。当晚我便饱含感情地写了一篇通讯《救救儿子》,发表在本报上。为了给病孩子多捐点钱我又以《养母情深》为题将此事发在《生活报》上。文章发表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收到一万多元的善款,使白玉兰母子渡过了难关。第二年我又与生活记者合作对其母子进行了跟踪报道,写了《人间最美白玉兰》,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白玉兰的浪潮。终将白玉兰的事迹推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日见好转的杨思佳最终被秦皇岛旅游学院免费录取,圆了大学梦。每逢春节送给我第一个祝福的都是杨思佳,让我感动的是他得知我患了糖尿病后打电话给我说,“杨姨,您儿子不在您身边,需要我我会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给您端屎端尿,别忘了,您还有我杨思佳。”

  30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是《黑龙江工人报》这个平台让我与很多人结下了缘。是这个平台提供了我宏扬正气的机会。我和《黑龙江工人报》血肉相连!(杨慧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