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师傅如父
//www.workercn.cn2015-06-2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闻广角】师傅如父

  编 者 按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师徒制一直在不断发展着。“传帮带”的师徒制,传递的不只是工业文明的薪火,更是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

  曾几何时,每一个初入工厂的工人,都把师傅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师傅这个词,已经很少见诸报端。在时代的大潮中,师傅的背影正在远去,但师傅承载的情怀和责任却从未过时。

  因为,师傅传承给徒弟的,不只是技术本身,更是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在“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依然可贵。

  今天是父亲节。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每一个走进企业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师傅,都是自己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师傅传授技艺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但师傅对徒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时代在变,80后、90后职工思维更加活跃,企业的培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但是,师徒之间的纽带却不会变。因为,师徒制传承的不只是技术本身,更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

  师傅教给我“严格”

  师傅:薛连贵,北京同仁堂公司制药厂丸剂车间副主任,首都诚实守信模范

  徒弟:张清,北京同仁堂公司亦庄分厂丸剂车间微丸班班长,首席员工。

  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上张清时,拘谨的他不知道如何称呼记者,最后用“师傅”来代替。“师傅”这个词,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

  张清是北京市朝阳区人,今年30岁,高中毕业就去部队当了兵。2004年的时候,他从部队复转来到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亦庄分厂。

  同仁堂是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到了工厂,师傅们首先教的,就是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不仅是堂训,也是每个制药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初到丸剂车间实习时,张清看着每道工序的师傅们轻松地把药粉变成药丸,可真到自己上手,操作工具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从计算投入的配比到和坨、机制丸、培面、干燥 、上光,每个工序都像过一道坎,只有过了坎的人才能有收获。”张清说。

  2008年,张清被安排到了微丸车间,微丸是同仁堂的传统技艺,因为这种药丸百粒不过0.3克,一个小药丸直径也不过1mm,机器做不了,需要手工操作。在这里,他碰到了师傅薛连贵,一位有40多年制药经验的老师傅。

  直径1mm的小药丸,做起来非常困难。光起模这一道工序,筛子一筛就是一整天,壮小伙儿也能练得精疲力竭,胳膊肿起,手上也起了泡。但是,薛连贵师傅的要求,并没有半点放松,反而更加严格:工艺一样一样地过,方法一种一种地教,容不得半点差池。

  薛连贵告诉张清,师傅不是不心疼徒弟,徒弟的努力和辛苦,师傅都看得见。但是,如果生产环节掌握不好,药品品质就会下降。同仁堂的牌子,是一代又一代师徒严格传承,精心呵护才延续至今的。“如果对自己要求下降,毁掉的是多少代师徒辛苦经营的结果。”师傅的这句话,张清一直铭记。

  “师傅不仅将传统的技法交给了我,还把自己研究出来的操作技艺倾囊相授,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每一个细节,避免我走弯路。”张清说,“我还从师傅身上学到了一个制药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对产品质量不懈追求,活到老学到老式的钻研与创新。与其说薛师傅是一位老师,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位父辈。”

  师傅教给我“钻研”

  师傅:赵斌,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发动机装调首席技师,设有“赵斌工作室”

  徒弟:赵赛,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发动机装调工,获首都劳动奖章

  在参加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前,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发动机装调工赵赛,把师傅的车给拆了,还拆坏了。

  原来,徒弟们平时工作中,一年才能遇到三四次整车排故情况,想学,又找不到整车。于是,师傅赵斌提出了一个办法:拆师傅汽车的发动机。于是,每天下班后,徒弟们都来到停车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制造故障,一组负责排除。

  有一次,赵赛想把发动机上控制喷油嘴的继电器拿下来,看看这一故障的现象是什么样的。结果没想到,装卸过程没弄好,把继电器的爪拔折了。“本来以为师傅会生气,结果师傅告诉我,坏了就坏了,你现在打火听听是什么声音,能明白这个故障就值得了。”后来两天,师傅的车都开不了了,直到换上新的继电器。

  赵斌是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装调首席技师,1996年中专毕业初入职场时,他最羡慕的就是老师傅们对发动机问题的驾轻就熟,为此他每天通宵达旦地查资料,最终,赵斌成了“发动机医生”。

  师徒俩第一次相遇,居然是在休息区。当时,赵斌正在和其它工人讨论技术问题,赵赛忍不住,也凑上去询问。后来,凡事不懂的问题,赵赛都拉着赵斌要问个清楚。

  车间推行名师带徒培训制度时,赵斌就选择了赵赛做自己的徒弟,因为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和年轻时候的自己很像。而赵赛也发现,自己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两个字,就是“钻研”。

  师徒俩经常为了一个问题,讨论很久。有一次,为了发动机的一个问题,师徒俩探讨了近3个小时,但还是没讨论清楚。于是赵赛硬拉着师傅不让回家,“结果师傅不仅没坐上班车,连末班公交都没赶上。但好脾气的师傅还是一如既往地耐心讲。”

  “师傅总对我们说,好的工人,干一行就要钻一行,精一行,学会动脑。”赵赛说,“有时候感觉,师傅就像父亲,不仅教你怎么生活,教你怎么做人,还无私地帮助你。”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