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希浩:不走寻常路的80后
//www.workercn.cn2015-05-23来源: 中工网——《山东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位于胶州湾湾口,全长7800米。2011年6月30日,隧道正式通车。隧道共穿越18条断层破碎带,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82.81米,可以说这条隧道在建设期间,在与整个太平洋的海水相抗衡,其修建的难度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参与修建隧道的工程师中却有一位“80”后。今年32岁的王希浩是青岛即墨人,现任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

  2008年王希浩参加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建设。现在,王希浩回忆起施工中的某些细节时,仍然印象深刻。“虽然,我研究生学的是桥隧专业,但当时国内还没海底隧道经验。很多技术难题的攻克只有依靠我们自己。建设过程中,应该说是个很严峻的挑战。大断面爆破时,为确保施工安全,在放置测量仪器的同时,我们跑到居民家听炮声,然后根据测量数据和切身感受来调整爆破方案的一些数据。冬天隧道里面闷热、潮湿,人出来时一身汗,再被刺骨的海风吹着。夏天,脚被泡得脱了好几层皮。”在解决裂隙岩体及断层破碎带突涌水难题时,他和同事每天在潮湿、昏暗的隧道记录注浆孔数等参数,一待就是一天。参与海底隧道建设的三年间,他每天24小时待在现场,几个月才回一次家。隧道内潮湿的环境、震耳的噪音、随时塌方的险情则是他每天的工作环境。

  2013年,他参与青岛蓝色硅谷道路的建设。道路所处区域大部分为软土地基区域,很多地方淤泥厚度有10多米,地基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很差,成为道路建设的“拦路虎”。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这位“80”后不走寻常路,首次提出在区域内引入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土地基技术。王希浩生动地比喻:“就好比在一瓶饮料里插入一根吸管,将空气抽出瓶子内部成真空状态后,水也自然会挤出。”在管线配套设施的建设中,王希浩还让记者见识了他的另一“杰作”——“地下综合管廊”。他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率先采用“综合管廊”这一新工艺,成功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综合管廊”由众多2米×2.3米的箱体组成, 管廊出入口位于绿化带。管廊内,可同时容纳三、四个身高一米八的大汉并排行走。供水、供电……这些市政管线敷设在箱体内,后期维护人员可直接进入箱体内操作。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青岛市政管线施工的技术标杆。

  王希浩先后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参建的胶州湾海底隧道荣获国家工程界最高荣誉“詹天佑奖”,并通过了“鲁班奖”的专家评审。(本报记者 李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