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爱妻眼中的邹碧华:“你的生命就是我爱的雕塑”(组图)
//www.workercn.cn2014-12-23来源: 人民法院报
分享到:更多

图为1999年邹碧华获得博士学位时,与儿子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

图为邹碧华一家三口在北大合影。

  编者按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英年早逝,让整个法院系统、法律界为之悲痛、惋惜。连日来,邹碧华生前的同事、同学、朋友纷纷以各种形式介绍、评价这位杰出的法律英才,优秀的法官,积极的改革者。那么,在亲人眼中,邹碧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你老了,白发茫茫,睡眼朦胧/壁炉旁打盹,请取出这部诗歌/轻轻吟咏,追忆你过去温柔的眼神/回想它们深深的倒影/多少人爱你青春妩媚的时光/爱慕你的美貌、假意,抑或真心/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渐衰面容上痛苦的皱纹/垂首,在红光闪耀的壁炉旁/凄然轻诉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间它缓缓踱步/在满天繁星中间隐匿脸庞。

  ——邹碧华生前最喜欢江水渡翻译的叶芝诗作《当你老了》

  “他在我心里就是个阳光大男孩”

  海琳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鹅蛋脸,淡眉毛,一双细巧的眼睛。

  她是邹碧华这一生最心爱、最重要的女人。为了她,邹碧华放弃北京来到上海,只求与她相濡以沫。相识30年,再多的荣誉、再多的光环,邹碧华最想听的还是她淡淡的一句赞赏。每天回到家,只要时间允许,他会“霸道”地要求她坐在身边,然后享受着她轻轻用耳勺掏掏他的耳朵。

  “从我们相识一直到他离开,他在我心里就是个阳光大男孩。”海琳浅浅地说。

  1984年,来自江西的邹碧华与来自上海的海琳同时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海琳在班里担任班委、团支书,邹碧华则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

  一天,邹碧华拿着两张北京大学的国际电影展电影票给海琳。“那时候电影展的票简直是一票难求,他排了一个通宵买到两张票,想请我去看又不好意思开口,最后到我面前时把两张票全给我了。”海琳和好友一起去看了电影。

  第二次,邹碧华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敲了敲海琳宿舍的门,门开了,海琳看见他手里拿着两张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影票。

  “同学那里有两张电影票,晚上没时间看,我想和你去看。你敢去吗?”他问。

  “我有什么不敢的!”海琳被他一激,立刻答应了。

  于是,两颗年轻的心终于有了碰触的机会。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邹碧华与海琳聊了很多。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让来自山村的他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她彼此好奇,彼此充满好感。在一个灯光较暗的台阶处,邹碧华细心地扶了一下海琳的手,一股暖流击中了女孩青涩的心,如同那天的电影名字一般——《爬满青藤的木屋》。

  邹碧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海琳,海琳在心里也默默喜欢上了这个积极向上、乐观热情的男孩。“他做事很果断,体育也好,学校的田径赛他都拿名次,是国家三级运动员。”

  但海琳有一点犹豫,曾经被连续三年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的她,从来都是家里的乖乖女,虽然有姐妹三个,但父母一直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上海发展。

  海琳开始有意识地拒绝邹碧华的邀请。不久,邹碧华病了。

  一连几天上课没见到邹碧华,海琳有些失魂落魄,她忍不住去他宿舍看望。当看见邹碧华蒙着被子在宿舍床上睡觉时,海琳的心突然痛了起来,那一刻,她明白自己已经陷入了爱情。

  自那以后,海琳瞒着家里与邹碧华开始恋爱,形影不离的两人尽情享受着初恋带来的愉悦。吃饭时,海琳会将所有的荤菜挑出来给邹碧华吃,邹碧华又忙不迭地夹回给她;到了周末,两人相约去北京图书馆读书,从早晨一直读到晚上;每次学校放假,彼此忍受着思念的饥渴,鸿雁传书一封接一封。

  邹碧华喜欢看电影,喜欢唱歌,喜欢弹吉他,海琳全都陪着他。“他的宿舍床上都是他买的书,我的宿舍床上都贴着他画的画。”如果海琳不高兴了,邹碧华就哄着她,或者一把抱住海琳什么都不说。“生气以后又和好,那是最最幸福的时刻了!”

  海琳还记得第一次跟随邹碧华回家乡的情景:“他家人对我特别好,进大门的时候还放鞭炮,弄得我不好意思了。”

  山村人的淳朴感染着海琳的心,当邹碧华兴奋地拉着她去看童年家乡的老屋、小桥、池塘时,海琳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感动了——他滔滔不绝地向海琳倾诉着童年的一切,那棵老槐树是怎样的粗犷、舅舅怎样从池塘里救起了他、外婆怎样疼爱他,“还有他婶婶家做的汤,那真是天下最好喝的汤了。”

  纯真、纯粹,让邹碧华和海琳的心越来越近。毕业的时候,两人决定留在北京。邹碧华找到了一家报社,海琳则找到了一个银行职位。一切安顿后,海琳向家里摊牌,表示要留在北京发展。没想到,海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父母希望我回到他们身边。”

  邹碧华很理解女友父母的心情,于是,他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和女友一起回上海发展。

  1988年2月,毕业前夕的一个寒假,21岁的邹碧华和海琳一起来到上海。他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然后一家家单位敲门,投送了60多份简历。“那年上海爆发甲肝,等我们回到北京,都被隔离在学校的一个研究生楼里,每天饭菜都是学校派人送进来的。”

  乐观向上、不放弃希望,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作风。很快,上海高院的录取信息来到北大,海琳也通过学校和银行之间的协调,将工作从北京总行转到了上海分行。

  1988年7月,没有任何背景的邹碧华走进上海高院经济庭,开始了一个法律人的生涯。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