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副刊-正文
民间文保人士张巍:“70后”的胡同梦 (组图)
//www.workercn.cn2014-05-20 07:48:30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记者 赵琬微)“这十几年,我们拍摄记录了1357条胡同,其中的700多条现在已经消失了。”北京民间文保人士“老北京网”负责人张巍淡淡地说,总要赶在前面多拍点照片。

  “70后”的张巍,深深爱恋着胡同,眷恋着渐行渐远的老北京。14年来,他和伙伴们积累了60余万张胡同照片,上亿字的北京史料,成为首都民间文保独一无二的资料库。

  “这十几年,我们拍摄记录了1357条胡同,其中的700多条现在已经消失了。”北京民间文保人士“老北京网”负责人张巍淡淡地说,总要赶在前面多拍点照片。 “70后”的张巍,深深爱恋着胡同,眷恋着渐行渐远的老北京。14年来,他和伙伴们积累了60余万张胡同照片,上亿字的北京史料,成为首都民间文保独一无二的资料库。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一个窗框的感伤

  张巍曾是媒体人,在《精品购物指南》最红火的时候做过发行、编辑等工作。但是23岁那年,他的人生有了大转折。

  2000年,由于两广路扩建,位于北京崇文区的大都市街拆迁,张巍从小居住的大杂院就在这片胡同里面。“我印象特别深,那个时候旁边是东半壁街。我经常和同学一起爬上房顶,一片青瓦绿树尽收眼底,特别漂亮。房子拆的时候,一下子觉得失去了很多童年的记忆。”

  临搬之前,他把自家的窗框卸下来,用水轻轻冲掉上面的尘土。“这是一扇‘步步紧’样式的窗框,至少一百二十年历史。冲刷干净后显出它的俊俏和韵味。现在这扇窗户挂在我住处的墙上。”

  把窗户框子拆了带回家后,看着它,就会想起老宅,想起老宅,就觉得伤感。“时间久了该忘了,不如办个网站纪念一下”,没想到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当时才20出头的他找到自己最喜欢干的事儿,也成了“爱怀旧”还“不挣钱”的另类年轻人。

  拍胡同留住北京记忆

  既然城市变迁势不可挡,就多留些资料,帮人们记住老街巷的模样吧!决定办网站后,张巍买了一本《北京传统文化遍览》,将书中的资料录到网上。但他当时并没有想到,此后的十年间,北京城的面貌翻天覆地,这个网站也成为“胡同迷”眷恋胡同文化的大本营。

  2005年起,张巍和几个网友成立了胡同“拍记队”,每周去街巷里转悠,记录下点滴变化。鲜鱼口、大栅栏、大吉片地区、旧鼓楼大街、法源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为网友消息灵通,他们往往能与推土机赛跑,赶在拆迁前为胡同留下“最后的身影”。

  “你们对着人家的门拍来拍去,要干吗?”张巍回忆,一开始他和队员们在北京胡同里拍照片,居民并不理解,经常被人这样问起。我们只好开玩笑说:“拍完给您孙子看。”张巍说,他们希望尽力,为几百条逐渐消失的胡同留下图片记忆。

  “我们从胡同一头开始拍,一群人浩浩荡荡,四处都是‘咔哒’的快门声。门墩儿、外墙、屋顶,什么都拍。”张巍说,很多胡同都是大家见证着“倒下”的。不仅是房子,在房子周围玩耍的小孩,下棋的老头儿,房顶上的猫儿……所有美好的瞬间都给拍下来。

  张巍曾做过统计,他们共拍摄记录了1357条胡同,如今还剩下的只有500多条。“我查阅过有关资料,1949年北京老城区大约有3600条胡同,现在几乎只剩下文保区内的几百条了。”绝大部分的胡同、宅院已经只能“活”在照片里。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