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在创新的海洋中“游弋”

  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凭着勤奋的自学,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电工高级技师;他没有受过专业指导,凭着刻苦的钻研,十余项专利从他手中诞生。他发明的“钢丝绳全自动除尘装置”填补了国内主提升钢丝绳净化技术的空白。他就是“全国技术能手”、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

  游弋出生于安徽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9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永煤公司车集煤矿的一名劳务工。晚上学理论,白天到井下进行实际对照操作,再加上老工人的指导,很快他就熟练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2006年5月,因工作出色,游弋顺利从劳务工转为企业合同工。

  刻苦的学习创新给游弋带来了众多荣誉:全国首届“百名优秀青年矿工”、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他领衔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十四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他还取得十三项国家专利、发表机电专业论文数篇。

  游弋:从农民工成长为百里矿区“发明家”(图)

游弋:苦练技术 勤能补拙

游弋:因仁创新 不忘感恩

职工游弋:创新海洋任游弋

苦学业务 勤能补拙


  游弋,1970年6月出生于安徽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给本来已经贫困的家留下更多的债务。游弋只好含泪走出学校,四处打工挣钱养家,1999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永煤公司车集煤矿一名劳务工。

 

  队里领导看游弋聪明能干又好学,就鼓励他当一名电工。游弋为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技术工人高兴,但也为自己技术知识薄弱为难。有一次,主井闸控系统出现故障,班长带着游弋前去处理,看着班长忙前忙后,自己却无从下手。怎么办?只有“笨鸟先飞”,上班时,别人干活他认真看,下班后,别人休息他就跟书上学。听说永煤公司培训中心晚上培训电工知识,他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前往学习,无论刮风下雨都咬牙坚持。他晚上学理论,白天到井下进行实际对照操作,加上老工人的指导,业务技能突飞猛进。【详情】

学以致用 敢于创新


  2005年5月,游弋所在的机电一队一名井下电工在接线切割密封圈的过程中,不小心被电工刀割破了手,这一幕刺痛了游弋的心:如果能有一种标准工具该有多好呀!下班回家后,他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项发明研究。没有工具,就到市场上买回旧电钻、打磨机、卡尺、锉具等。经过上百次反复推敲试验,很快他的第一个“作品”、一种新型的专用工具——井下“电缆密封圈制作专用工具”诞生了。在此基础上,他又成功研制出了“电工快速定位剥线钳”,并都成功获取了专利证书。

  2005年11月份,河南省煤炭系统电钳工技术比武在永煤公司文体中心拉开了帷幕,游弋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参加比武,但是他把自己的两项专用工具奉献出来,这两样新式“武器”在比赛中为永煤公司四名参赛选手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永煤最终包揽前四名。【详情】

热爱工作 感恩企业


  技术进步给游弋带来极大自信,创新热情一发不可收,只要是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益的项目,他都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企业也因此为他提供用武之地。

  2007年年底,永煤的一个主井提升系统投入自动化运行,长时间的频繁启动导致闸盘开关经常损坏,平均一个月下来要更换4、5个。游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数日观察,把一幅技术更新图纸交给了队领导,很快做好一个全新的闸盘开关,队里大力支持安装在主井绞车试运行。一年半以来,闸盘开关从未出现过任何故障。

  2008年3月,他又把技改的目光瞄上了主井钢丝绳除尘。一套完整的自动除尘设备投入使用后,改变了主井周边环境及绞车房的设备卫生,减少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同时延长了主井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在此期间,游弋个人研制申报了数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由于在创新工作中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出高薪让他跳槽,有时一月收到20多封邀请函。游弋说:“没有永煤,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我要用更好的成果回报企业。”【详情】

让创新之花绚丽绽放


  2008年1月,车集煤矿主井绞车房司机向游弋反映:“钢丝绳粉尘对环境影响较大,能不能琢磨琢磨改进一下?”当天,一连串的问号在游弋脑海中萦绕:煤尘的来源是哪里?怎样除掉效果最好?运行中的钢丝绳抖动怎么办?运行怎样更可靠?为绘制出一套完美的除尘装置加工图,他开始了刻苦钻研。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3月份的一天夜里,游弋忽然在睡梦中得到启发,为了不把想法遗忘,他悄悄钻出被窝,用笔画出简易草图。4月,他设计的自动除尘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不仅改变了主井周边环境及绞车房的设备卫生,也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而该专利在煤矿主提升钢丝绳净化方面属首创,开拓了主提升钢丝绳净化的新领域。

  2010年7月,国家煤炭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领导在该矿工作室检查时欣慰地说:“学习培训、课题研究、成果发布,工作室总体运行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学习提高能力,实践培养技能,车集煤矿在技术人才培养领域引入‘双元制’理论,在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时,工作室发挥了应有作用,此做法值得借鉴推广。”【详情】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