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大海上守望生命

————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潘伟的故事

2003年,在空军服役到第24个年头,潘伟从部队转业。此时摆在潘伟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民航系统当一名商业飞行员,在世界通用航空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直升机驾驶员到哪里都是“香饽饽”;另一个选择是去交通部救捞系统,当一名救助飞行员,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潘伟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回想潘伟当年学英语的场景,时任救生员的孔伟历历在目。“潘队那时走到哪儿,学到哪儿,背到哪儿,床上、玻璃上、镜子上、桌子上、卫生间里都贴满了写着专业英语词汇的小纸条。从民航法规,到救助飞行实操技术,再到渤海湾气象海况知识,都全心投入进行学习。我们队里的小伙子也跟着一起学,都特别佩服他。”孔伟说。

临危不乱 尽显英雄本色

飞行中,由于逆风愈劲,超出预计时间20分钟,返程油料可能不足。潘伟集中精力,精确运算,找到了突破口“用无线电告诉渔船船长,看到飞机,请他在船头点上火把,节省我们搜寻时间;救助中,不用担架用绳套,节省担架绑扎时间。”他对机组人员发布指令。“让渔船停船!”潘伟沉着反应,“从开始停船到船完全停下来,中间有10到20秒的惯性时间。我们就抢这20秒,作最后一搏!”……

勇往直前 彰显生命价值

2003年,当得知交通部成立了海上救助飞行队,急需飞行高级人才时,已是部队直升机大队长的潘伟放弃商业公司的高薪聘请,与在北京的妻女分隔两地,开启了与风险相伴的职业生涯。“总和死神打交道,说从不害怕是骗人的。”平均两天半执行一次飞行任务,潘伟的工作压力不小,“救助事业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当我看到风浪中遇险者那渴求生命的目光和期盼救援的手势,我就会被深深打动,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将他们救起来;当我将濒临绝境的遇险者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时候,我会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如此神圣、如此崇高。”

坚守信念 在风浪中前行

如今,北一飞拥有10架国际先进水平的直升机,150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随着大型直升机配备,双、三机同时出动,多人救助更加迅速;同时北一飞还与邻近的渤海湾石油平台达成协议,帮助分批次转移被救人员,救人效率显著提升。“如果国家没有发展,人民没有强大,海上救助事业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能做起来。”潘伟反复地说,“我就是普通人,在特殊岗位上作贡献。守护惊涛骇浪中的生命,是我们的职责。”

       人物事迹

潘伟,中共党员,1961年出生,辽宁沈阳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救助机长。1979年到2003年在沈阳军区空军服役,2003年转业至交通部救助打捞局,2005年调至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先后任副队长、队长。曾荣获“海上特别勇敢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救捞功臣”等荣誉称号。潘伟自2005年以来,在极其危急困难的条件下先后驾机385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人,安全救助飞行1100小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他是党和政府在海上播撒 “德政工程”的忠实践行者。

       人物感言

“没有什么是比拯救生命更崇高的事情,我对10年前的选择毫不后悔。”

“只要有一线生机,一丝希望,我们都全力以赴。”

“有多少人一起出去,就要多少人一起回来。”

“真的不像年轻人,一天记不了几个单词。我还要顾及队里的日常工作、飞行任务,一个人要扮演好多种角色,真的很难。”

潘伟:多坚持一分钟,就意味着一个生命多了一份生还的希望
数字报道

转一圈,转一圈,又转一圈……茫茫的大海上波浪翻滚,直升机孤独地盘旋着,机舱内鸦雀无声,气氛凝重。“走吧,没人了”,飞机改变航线,朝着来时的方向直线返航。

飞出一段距离,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教练机长、队长潘伟好像想起了什么:“不行,再回去看一看,万一还有人活着呢?”飞机再次掉头向事发海域飞去。

“吆,还真有一个人!”一条船翻沉倒扣在海面上,露出水面的黑色舱底上孤零零地站着一个人,身上只剩下一条大裤衩,他正冲着飞机使劲地挥手。

4月15日晚上,潘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个生命都很宝贵,但是在绝境之中,又变得十分脆弱,我们多坚持一分钟,就意味着一个生命多了一份生还的希望。”

自2005年以来,潘伟在极其危急困难的条件下先后驾机423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422人,安全救助飞行1259小时35分。他和队友们被当地群众视为茫茫大海上的生命守望者。

潘伟也先后获得“海上特别勇敢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并作为交通运输系统6位优秀代表之一,在国庆60周年阅兵大典上接受了检阅。

在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的渤海湾,他驾驶直升机飞行385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人。

2005年5月,潘伟获得了救助飞行副驾驶员的证书。2007年下半年,终于拿到救助机长的证书。

如今的北一飞有100多人,有4架飞机,有10个飞行员。其中,有4个机长和两个副驾驶都是潘伟手把手带出来的。

     潘伟对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认识很深,他崇尚生命崇高,与被救人同呼吸,共命运。否则,很多危险的、没有把握的救助,他都可以选择放弃,但是潘伟一个都没有放弃。

潘伟:多少人出去,就要多少人回来
影 像 长 廊

北海神鹰平怒波

命悬一线。机组重新调整登船的位置,在海浪托起小船的瞬间,绞车手及时放长钢索,救生员乘势踩着船帮滚到前甲板,钢索却在那一刻被渔船的桅杆缠住!当时参与执行任务的飞行队救生员孔伟回忆说:“桅杆与钢索缠绕,船伴着风浪跳跃,随时都可能将直升机拽入大海。”

情急下,绞车手向机长潘伟提出请求:“准备切钢索!”为保护直升机和机上人员的安全,这是常规的处理方法。一旦切断钢索,救生员以及船上待救的渔民可能被大海吞没。“多少人出去,就要多少人回来。”潘伟果断发出口令,“不能切,再放钢索!”由于放钢索的速度跟不上小船漂流的速度,钢索被小船拽得不时发出“嘣、嘣”的响声,直升机也被钢索拽得左右摇晃,全体机组人员处在极度危险之中。

中央媒体聚焦潘伟先进事迹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教练机长、队长潘伟,从2005年至今执行救助飞行任务400多架次,克服各种困难成功抢救400多名遇险人员。4月11日,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各新闻媒体在“五一”劳动节前后,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4月16日,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海员工作部部长魏薇出席潘伟事迹通气会时表示,潘伟的工作岗位特殊,执行的工作任务特殊,他要在恶劣和危险的情况下,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每次都是对业务技能的考验,也是对生理心理的考验,更是对职业精神的考验。他实施的是救助任务,履行的是社会责任,体现的是党的民生理念和德政工程;并且在一次又一次执行救助任务中,充分体现了勤劳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的特点,无疑是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基层一线职工的集中代表,是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