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

——记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一级教授陈菊梅

2003年初春,非典疫情在我国肆虐。短短3个月,陈菊梅连续创造了非典群防群治工作的五个“第一”:2月12日,她第一个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非典防治的专家访谈;3月6日,她镇定地走进非典隔离病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3月19日,她连续作战两昼夜,主编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5月4日,她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5月10日,她在专业杂志上开辟了第一个非典专栏。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陈菊梅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提出“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3项重要建议。如今已87岁高龄的陈菊梅因早期帕金森病,右脚抬不起来,右手关节不能伸直,但她依然坚守在传染病防治一线。

“把病人当成亲人,就不会怕”

“对病人,我从没有怕的感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不会怕。”镌刻着沧桑的脸庞上,清晰地写着对病人的爱。 “我们患了病,是不幸的,但遇到了陈教授,我们又是幸福的。”在很多被病魔折磨的患者心里,陈菊梅俨然是神仙,仿佛经她轻轻一诊,就能起死回生。 陈菊梅当然不是神仙。她的“妙手”,源自60余年行医生涯的沉淀。历经岁月积淀,大医之风成就无数传奇。不经意间,她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又一个生命。

“只要能解除患者痛苦,她连命也敢豁出来”

“灾区遭受这么大的难,我在家怎么呆得住?”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83岁的陈菊梅主动请缨前往灾区一线。院领导劝她:您这么大年纪,震区太危险,就别去了。平日优雅温和的陈老,急了。凭着这样的信念,老人顶着高温酷暑,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拄着木棍一路查看,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留下了她串串的脚印。她用一辈子的医疗经验,为指导灾区疫情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间帐篷一间帐篷的询问;蹲下身来,一个土厕所一个土厕所的检查。这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亲眼目睹了陈老的举动,302医院政治部主任杨清仁动情地说。

“活着不愿出名,死了更不希望留名”

“她身体虽不好,但她很快乐。”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陈国仕很理解陈菊梅的快乐:“她有着不计较任何得失的心胸和喜形不于色的淡然。”如今,老两口最快乐的事,就是携手坐公交去买菜。陈菊梅患病后,以往很容易的动作现在却要在老伴儿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让陈国仕养成了一个习惯:陈菊梅去上班时他就在家看书,只要陈菊梅一回家,她走到哪儿自己就跟到哪儿。

       人物事迹

陈菊梅,女,浙江天台人,1950年7月毕业于浙江医学院。陈菊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陈菊梅学习十分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45年,她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为把医学理论基础打扎实,陈菊梅抓紧点滴时间发愤读书。1954年夏天,陈菊梅赴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她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使留学期间的全部成绩都是5分,提前一年毕业。回国后不久,陈菊梅就把自己定格在了解放军302医院,在当时条件十分落后的“传染世界”里,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历程。

       人物感言

“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

“医者,最重要的是‘仁心’,要能在病人面前弯得下腰,这是当个好医生的基础和前提。”

“我和老伴商量好了,我们死后,不作遗体告别,遗体都捐献出来,供医院解剖研究用……”

患者眼中的她:开药很讲原则,能开10元的绝不开100元的
数字报道

亲身经历过陈菊梅会诊或抢救的传染病病人都说:“救人一命,胜似亲生父母。陈教授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著名专家,更像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妈妈或慈祥和蔼的老奶奶。”

问诊时轻声细语,查体时精细入微,开方时耐心解释用药注意事项,离开时反复叮嘱保健常识……陈菊梅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像是自己的亲人一样。“陈教授开药很讲原则,能开10元的绝不开100元的,能不做的检查绝不会让你花冤枉钱。”曾找陈菊梅看过病的王永山说。

“我每季度都得来302医院进行一次检查,为了方便像我这样的外地病人,陈教授把家里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告诉了我,让我来之前确认一下她是否在医院。”河南安阳的患者牛建莉说,“陈教授这么大的专家,对我们病人真是太细心了”。

她是发现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第一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

主编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1992年被评为总后“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获中央保健委员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的奖状。

2000年12月被评为总后勤部“一代名师”。2003年7月被评为总后“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10月被中国女医师协会授予“巾帼抗非典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3年12月获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特殊贡献奖”。

陈菊梅始终站在学术前沿 :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到38%的惊人奇迹

丈夫眼中的她:有大海一样的内涵,对她察言观色是没用的
影 像 长 廊

“这辈子,她挺苦、挺累,但很快乐”

宠辱不惊,陈菊梅如何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她心中有一种超越宠辱的追求。

翻开陈菊梅的年表,记者发现,正是在那段动乱岁月,陈菊梅潜心钻研,发现了五味子的降酶特效,又研制出了对高胆红素血症具有显著疗效的“6912静脉注射液”。也正是那段岁月,陈菊梅参加了赴陕北黄龙县医疗队,去给老区人民治病,常常翻山越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羊肠小道上赶路,天天满身沙尘,一身汗水…… 把委屈放在一边,把病人举过头顶。有了这样的境界,陈菊梅的心就像一泓平静的湖水,即便偶尔被风儿吹皱了、石粒儿砸开了,很快又沉静如初。

同行眼中的她:中国当代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一面旗帜

2006年4月,英美几位著名传染病和肝病专家到北京探讨合作开展生物人工肝临床研究这一前沿性课题。陈菊梅精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到的科研思路,使国际同行为之倾倒。一位美国著名传染病专家惊叹:“陈教授都80多岁了,依然思维敏捷,真是神奇!”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组长、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与陈菊梅合作20多年,他清楚地记得陈菊梅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他说,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国内的传染病专家,如今在临床、科研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想要咨询的第一位专家,就是陈菊梅教授。2007年4月,在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上,与会1500多名专家一致推荐,授予陈菊梅教授“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重肝临床第一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