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主动授艺,“梨园穆桂英”九十载唱“响”马派豫剧-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梅兰芳主动授艺,“梨园穆桂英”九十载唱“响”马派豫剧

2020-06-12 09:11: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担纲主角、22岁倡议组建新式剧团,从旧社会唱到新中国,从稚气孩童唱到满鬓如霜,代表作“一挂两花”久演不衰——豫剧“马派”艺术创始者马金凤的一生就是一部梨园传奇

  ●抗美援朝时期,她挥洒满腔家国情怀,参与创作新戏《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嘹亮唱腔曾回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之上,也曾深深打动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并促成一段动人的师生情谊

  ●老舍先生在诗中赞她是“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她却从未以名角儿、大腕儿自诩,而是始终扎根群众、敬畏舞台。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她弄断了自己的一颗虎牙,也曾剪烂过价格不菲的羊绒毛衣。将近期颐之年的她,已经说不清自己的年纪,却还清楚地记得《穆桂英挂帅》的每一句唱词

  ●“我的生命在舞台上”,这是这位98岁的老人对观众、对她为之奉献一生的豫剧艺术的深情告白

  “马先生,您今年多大了?”

  “我也说不上来。”

  “您有几个子女啊?”

  “啊,这个也记不得了。”

  “马先生,唱唱您的‘穆桂英挂帅’吧。”

  “好啊。”

  马金凤慢慢坐直了身子,满头白发一丝不乱,凝气聚神唱道——“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提起马金凤,戏迷的脑海里定会浮现出那个头戴凤冠、手持令箭,背靠“穆”字帅旗,威风凛凛的巾帼英雄穆桂英。

  1954年,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马金凤的“辕门外三声炮”“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正是这种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台下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自此结下深厚的师徒情谊。

  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也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

  1963年,老舍先生在《观豫剧〈花打朝〉》中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打朝潮笑谑,挂帅奋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长安春日夜,鼓板绽红梅。”

  从5岁学艺、7岁登台,马金凤创立了豫剧“马派”艺术,使其成为跨世纪的民族艺术瑰宝。她带剧团进山村、下工厂、到边防前线,一生深入乡村基层,始终扎根人民。在戏曲道路上走过91年的马金凤获得过“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享有“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各种荣誉。

  这名视戏如命、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98岁高龄的老人深情地说,“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1957年秋,马金凤(右)与恩师梅兰芳(左)在洛阳。(彩色修复图)马金凤弟子刘冰提供

  天资后补,硬是从“四句撑”练成“金嗓子”

  “四句撑”是说她没有好嗓子,登台总唱不过四句而常常被轰下台。受此打击,马金凤用无数个黎明喊出新嗓子,轰动了四乡

  初夏的一天,与马金凤先生的视频接通后,她正坐在三楼的阳台上晒太阳,半眯着眼望向窗外。

  刚刚的一段“穆桂英挂帅”,尽管声音没那么脆亮了,但戏词一字不差,眼睛里闪着光芒。“我的母亲很多事都记不得了,除了戏。”儿子马建新说。如今跟儿子定居青岛的马金凤,每天晚上8点半,都会守在戏曲频道前,认真地听一会儿戏。

  “这个嗓子不错,那个水袖抖得好,这个装扮得俏……”一天都不怎么开口的马金凤,会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屏幕,吹拉弹唱、悲欢离合,仿佛在回忆她曾经的过往。

  马金凤原名崔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5岁随父亲学艺,7岁登台配戏。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马金凤小小年纪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得重病去世后,马金凤曾三次被卖给戏班子,直到她的母亲辗转找到戏班,苦苦哀求班主,又得人相助,才赎了身。

  那个年代梨园锦绣、人才辈出,但马金凤天资并不突出。很多人知道马金凤是“7岁红”,却不知道年少的她,还有过两个绰号:“四句撑”和“一脚蹬”。“四句撑”是说她没有好嗓子,登台总唱不过四句而常常被轰下台。“一脚蹬”是马金凤12岁那年,上台唱《秦英征西》,唱到一半时嗓子全然没了声音,在台侧的戏班主气得跑上来,一脚把马金凤蹬下了台而得名。

  这两个绰号对马金凤刺激很大。后来她跟着母亲进入河南开封兰考县的一个戏班,不信命的马金凤一边跟随戏班演出,一边坚持练嗓子。为了让马金凤能够早起练嗓,母亲三年多一直和衣睡在马金凤旁边,经常一夜起来几次看月亮,生怕睡过了时间。

  练嗓子,最好在靠山靠水的地方,有合适的空气湿度。但兰考是个风沙侵害严重的地方,找这样的环境谈何容易?马金凤母女干脆想了个办法:找来一个大瓦罐子,装上水,每天天不亮她们俩就抬着水罐,来到兰考县城墙边的荒地里,马金凤跪在水罐旁,对着罐口喊,利用水汽润嗓子。

  由于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马金凤额头压出一道深深的辙印,至今留有痕迹。这样坚持三年多,马金凤终于喊出了一条清脆圆润、高低自如、水灵通达的“金嗓子”。作家张朴夫在《洛阳牡丹马金凤》一书中这样描写马金凤喊出嗓音后的心境:金凤像跋涉在浩瀚沙漠里忽然听到了叮咚的泉流声,像熬过茫茫黑夜看到黎明的曙光……

  “人称我‘金嗓子’,我原本哪里有金呢,不过是从沙里淘出来的。”马金凤常对人说。

  马金凤用无数个黎明喊出的新嗓子,轰动了四乡。14岁那年,一直配戏的马金凤开始担当剧目主演,从此,这只沙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旧社会一直唱到新中国。

马金凤参与创作的《穆桂英挂帅》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盛演不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心系前线,“穆桂英挂帅”一炮打响

  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马金凤带着剧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演出。“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那时的马金凤已经成为一个名角儿。这个经受旧社会的艰辛和磨砺的豫剧名伶,在人民艺术的天地里,如金凤出笼。她感觉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鲜事,是马金凤在过去20多年里,从来没有见过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她的心里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能不能组建一个完全新式的剧团,彻底改变原来的老戏班子。1950年,在马金凤的倡议下,两个传统老戏班合并成中原豫剧团。当时乡亲们管它叫新式样:一个没有老板、没有戏班主、没有演员买卖交易的新式剧团。

  “解放了,咱们还能到处流浪搭班唱戏混穷吗?咱们要定下心来,扎个营立个家,认认真真地唱戏。”马金凤说。

  马金凤带着这个崭新的剧团四处演出,越唱越红火,后来中原豫剧团升格成商丘专区人民剧团。

  就在这一时期,抗美援朝开始了。河南豫剧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豫剧演员常香玉为了支援前线,在全国范围内巡回义演,并且用演出的收入捐赠了一架战斗机,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马金凤觉得身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使命感。她满怀编排新戏的创作热情,《穆桂英挂帅》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该剧由豫剧传统剧目《老征东》改编而来,唱的是北宋年间,辽东安王兴兵中原,穆桂英在辞朝隐居的佘太君爱国热情感召下,捐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重披战袍挂帅出征的故事。

  马金凤带着参与创作的《穆桂英挂帅》开始了华东地区巡演。自1953年11月初至1954年6月2日,历时7个月,途经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个地方。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团第一次较长时间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

  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1954年2月,马金凤带着剧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演出。“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舰艇官兵欢声雷动;穆桂英“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誓言与海军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交织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

  剧团在上海的最后几场演出要结束了,剧场里来了一个人,他从头到尾看完整出戏,这个人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剧中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梅兰芳。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他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也是梅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

  《穆桂英挂帅》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盛演不衰。正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个性鲜明的剧中人物、酣畅淋漓的大段唱腔以及演员独特的表演成就了这出豫剧名剧。

  那个时候的艺术家,总是奔赴在祖国需要的最前线。无论是戎马倥偬的军旅前线,还是工业勃兴的建设浪潮中,马金凤用这出戏曲激励了无数奉献者、建设者、奋斗者。从此,马金凤的名字与《穆桂英挂帅》紧紧连在了一起。

1 2 3 共3页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郭姐“触”网记

    太行山麓,晨光熹微,山西省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田埂上,郭晋平早早支起三脚架,架上手机,打开直播软件,一边松土、除草,一边跟网友互动,“各位朋友,今天又见面了。”“你们看,这儿空气多好,庄稼苗多绿,长出来的小米能不健康吗?!”

  • 两怕迎刃而解 “蔡记大虾”练摊一月赚3万

    今年23岁的蔡俊伟已为人父,是湖北老河口市光年路众多餐饮店中最年轻的老板。“之前一直在南方打工,春节返乡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家隔离,耽误了几个月时间,疫情缓解以后,准备去原来的工厂继续上班,却被厂方婉拒。”蔡俊伟说,好好的一份工作,因为疫情影响,因为自己是湖北人,就这样没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