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第一目标-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周其林: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第一目标

2020-01-13 08:08:20

周其林近照 赵永新摄

  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最看重原创性和科学价值的奖项。因为标准高、评审严,这一奖项曾多次空缺。

  在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中,“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荣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296个三大奖获奖项目中名列榜首。

  这一奖项的第一完成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

  前不久,记者赶到南开大学,对他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如果全部采用手性合成新工艺,不但可以节约资源,也会大量减少环境污染”

  2011年7月12日出版的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刊登了周其林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并把中国长城的照片作为杂志的封面。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们设计合成的一种新型手性螺环铱催化剂,它在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表现出超高活性,催化剂的转化数达到4550000。在此之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活性手性催化剂的转化数为2400000。”现年62岁的周其林温文尔雅,说话不急不慢,“当时杂志让我做一个封面,我就选了一张长城的照片。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终于爬到了长城顶上。”

  直到今天,4550000转化数的世界纪录依然没有人能够打破。

  “所谓‘手性’,就是指两种结构或物质互为镜像,但又不能重叠。”周其林随即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我们的左右手,看似一模一样,实则不同,它们可以重合,但不能重叠。手性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从宏观的星云到微观的化学分子,都会观察到。”

  就拿手性分子来说,虽然差之毫厘,其性质却谬以千里。

  据周其林介绍,目前上市销售药物中,手性药物占50%以上。按传统工艺,手性药物是先生产出左手分子和右手分子的混合物,然后再设法将其分开。“如果全部采用手性合成新工艺,不但可以节约资源,也会大量减少环境污染。”

  “最好的催化剂要符合4个标准。”周其林说,第一,具有好的选择性;第二,效率要高;第三,普适性要好、应用范围要广;第四,可修饰性要强,就是能以此创造出新的催化剂。“一般而言,只要满足选择性好、合成效率高的手性催化剂,就是理想的催化剂,你想要右手分子就产生右手分子,想要左手分子就产生左手分子,而且效率很高,没有副反应。”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周其林课题组发现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选择性好、效率高、适应性强的手性螺环催化剂,不仅引领了全球手性催化的研究,而且在制药等领域广泛应用,被国际同行誉为“周氏催化剂”。

  “如果发论文和科学发现之间有矛盾,我当然选择后者”

  人生为一大事来,周其林这一生的大事,就是研究手性催化剂。

  1978年,他结束了整天与水稻等庄稼打交道的“知青”生涯,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与化学结缘;

  1987年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瑞士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到华东理工大学任教;

  1999年,周其林被教育部聘为第一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转入南开大学化学院工作,带领自己的课题组开始了手性螺环催化剂研究的漫长之旅。

  “周老师很少有着急的时候,从来没有因为实验进展缓慢批评过我们。”2000年跟周其林读研究生、现为南开大学化学院院长的朱守非告诉记者,当时他刚受聘长江学者,又是新到南开工作,在备受瞩目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那几年课题组没发什么文章,连我们当学生的都感觉压力山大。”

  尽管如此,周其林还是显得若无其事、不急不躁。“他从来不把压力传导给学生,而是让我们从容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朱守非对此深有感触,“后来我当了老师,才发现做到这一点太难能可贵了。”

  “要把一件事情真正做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有的人一辈子其实就做一件事,比如就做了一个分子,但把它做到极致。”周其林说,做研究千万不能着急,越着急压力越大,也越不敢做原创性、周期长的研究。

  当发论文与做研究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搞研究一定要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第一目标,千万不能选那些好发论文的方向。”周其林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发论文和科学发现之间有矛盾,我当然选择后者。”

  走进周其林的办公室,一排高大的档案柜格外显眼,里面装满了研究生的实验记录,从学生姓名到记录册数,全都一清二楚。

  学生毕业后都走了,干吗还把他们的实验记录保留着?

  “一是方便别人借阅、参考,二是以备有疑问时查阅、核对。”周其林笑着说,做科研来不得丝毫马虎,一定要严谨细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高校里面做科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学生”

  凭借在手性催化剂领域的卓越贡献,周其林20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8年荣获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一时名满天下。

  面对不期而至的名誉和光环,周其林一如既往地淡定。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最看重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高校做科研?”周其林曾不止一次就这个问题与年轻的同事探讨。

  他给出的答案是:在高校里面做科研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学生,最主要的产品是培养的学生。“我们做科研也是以教育为目的,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为让学生集中精力做研究,周其林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津贴,不让他们在外面做其他事情;为创造舒心的科研环境,他率先对实验室进行改造,不仅加装了通风橱,还用铝合金取代木头、把操作台做得明亮洁净; 他从不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催促他们快出数据、早发论文,而是让他们“遵循规则,练好手艺”……

  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学生墨守成规。他很少给出结论性的东西,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做学问第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他常常提醒学生:做研究就是要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思考,不去质疑那些所谓的原理、定理,是做不出新东西的。

  王立新老师在周其林课题组工作了20多年,他说:“周先生教学生从来不是说让学生怎么怎么样,而是言传身教、做给学生看。”

  王立新告诉记者,从1999年到现在,周先生每天都是早早到办公室,下班后先吃点饼干等垫一下肚子,然后继续工作,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吃饭。“而且他周六都在跟学生讨论工作,上午讨论实验,下午开组会。如果周先生到某个地方出差,周六回来的话,他一般都会带着行李箱先赶到实验室参加组会。”

  春华秋实。如今周其林已培养了70多名博士、硕士,他们大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工作,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

  “其实我最好的科研成果是培养了很多人。这是我们做教育的人最大的一个收获,也是最感欣慰的地方。”周其林说。(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铁帅”能否铸“铁军”

    在里皮“撂挑子”之后临危受命,李铁或许是球迷“期待度”最低的主帅。然而,这名国足史上第二年轻的少帅却有足够的信心与野心。“即便只签约(国家队主教练)一天,我也会马上签,这是为国家工作,是毫不犹豫的事情。”在日前的就职见面会上,李铁如是说。

  • 第77届金球奖揭晓 亚裔奥卡菲娜获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

    当地时间1月5日晚,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礼在洛杉矶举行。奥卡菲娜凭《别告诉她》获金球奖音乐喜剧电影最佳女主角。奥卡菲娜也是金球奖历史上首个获得喜剧音乐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二十载,此“芯”不变

    1999年,几个从硅谷回到北京的年轻人邓中翰、杨晓东、金兆玮、张韵东一起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肩上的担子很重——承担并启动实施国家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改变中国无“芯”的局面。

  • 意大利华商叶先平:从“组团”扎根到“抱团”归根

    一年前,三溪口街道突然热闹了起来。一座以养生养老为主题的威尼斯康养小镇开工建设,许多青田籍华侨华人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打算在此颐养天年,一如溪水入江、落叶归根。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