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建筑师要学会“术以载道”-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程泰宁:建筑师要学会“术以载道”

2019-05-16 09:37:34

  程泰宁近照 资料照片

  【光明访名家】

  “究天地人文之际,通古今中外之变,成建筑一家之言。这是我多年来的设计追求。”初见程泰宁院士,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老人已年至耄耋,聊起一生挚爱的建筑设计事业,他精神矍铄,有说不完的话。

  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弘一大师纪念馆……日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的“程泰宁建筑作品展”,为大家呈现了程老设计生涯中的代表性建筑。他的作品有的“粉墙黛瓦,坡顶穿插,宛如天开”,充满江南韵味;有的“迂回曲折,无修无饰”,极具感官冲击。在程老心中,“建筑是有语言的,而建筑师的作用就是筑境”。

  “建筑是一生的邀请”

  从业60余年,主持设计国内外工程150余项,在程泰宁心中,“建筑是一生的邀请”。

  1956年,程泰宁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彼时,新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得益于大学期间习得的建筑学专业积淀,程泰宁参加了包括南京长江大桥头建筑等在内的公共建筑的方案设计。45岁那年,为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程泰宁放弃北京的行政领导职位来到杭州,接手黄龙饭店的设计。他的方案把中国古典美学和对自然的重视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举成名后,49岁时,程泰宁就任杭州建筑设计院院长。尽管繁重的管理工作占据了创作时间,但程泰宁仍未放弃设计。68岁那年,他选择了创业,选择重新开始。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加纳国家大剧院、建川战俘馆等经典之作在他的笔下涌现,无一不流露和传递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气韵。

  几十年来,150多座建筑作品、1万多张建筑手稿以及100多万字学术论著……程泰宁从未停下脚步,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中,他与他的作品相互塑造、相互成全。即使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摘得中国建筑设计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之后,程泰宁依然勤勤恳恳忙碌在一线。

  目前担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和筑境设计主持人的他,很少应酬,并且惜时如金、严于自律。“一年365天,我只休息5天——春节3天、国庆2天。”老人热忱满怀,“虽然年纪这么大了,我仍然觉得有希望在前头,还能做得更好!”

  “每一次都是重新出发”

  “建筑设计是一个未完待续的艺术,每一次都是重新出发,这是最令我着迷之处。”重新出发的未知和无限可能性,是程泰宁创作之路的动力和快乐来源。

  程泰宁喜欢借用罗丹对艺术的比喻,把建筑也比作一把发出颤音的琴,通过建筑的琴声,可以听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感情。聊起正在施工的南京美术馆新馆,程泰宁兴致勃勃地说:“我们通过把建筑‘架’起来,以达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最大限度地渗透融合。”建筑什么时候最好看?“脚手架刚搭起来的时候。一切都刚开始,寄托着内心的理想,同时又有无限未知的可能!”

  正是这份涌动于心的创新精神,让程泰宁在建筑创作中,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情感表达与意境塑造,不断抵达全新的艺术高度。回忆起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工程,程老告诉记者,当时最大的设计难点就在于兼顾新老融合。“后来,我们把老大殿‘身高’整体抬高3米,突出形象,在一种气质上、调性上将老与新、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他说,当时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竹简、青铜等雕刻手段,让二者的气质、调性融会贯通。“做出来之后,各界反映还可以,这也是给我的一种安慰吧。”

  程泰宁在谈话中,很喜欢用“筑境”这个词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熟稔于心的他,以《道德经》来阐释他的“筑境”理念,“建筑创作就是一个在混沌一体的世界中去体悟、去辨识、去创造的过程,这种模糊性能帮助建筑师摆脱束缚与教条。”从黄龙饭店到加纳国家剧院,再到建川战俘馆……程泰宁正是用不断“清零”、回归“自然”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杰作。

  “我们的路不在西方而在前方”

  “我们的路不在西方而在前方。”程泰宁曾不止一次向社会呼吁,中国的建筑师不应是模仿趋同,而应是以一种独特的、同时也能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的建筑作品和话语体系与国际接轨。

  对于程泰宁来说,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我们能不能建构一个以‘语言’为手段,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这一具有东方智慧的建筑理念?”在最近的一次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学术论坛上,84岁的他向业界发出这样的“邀请”。

  “现在,人们很关注建筑形式,什么‘欧陆风’‘现代风’‘新中式’。其实,脱离了时代和环境去评价一种建筑是没有意义的。对形式的固化理解、对某种‘程式’的跟风,正是今天‘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重要原因。”程泰宁如是说。

  老人还是拿自己的作品来举例:“在设计建川战俘馆时,我想突出的是一种氛围与意境——压抑、扭曲、悲怆。这是我对战俘人群的理解。有的观众在参观战俘馆时能流泪,这是设计者与参观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所以,我非常希望中国建筑师能更自觉、更充分地去表达意境之美。”

  “好的设计能让人去回味,引发思考。中国文化有‘文以载道’一说,中国的建筑师其实要学会‘术以载道’。”程泰宁感慨道。

  在程泰宁的案头,醒目地放着一本《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这部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影响巨大的著作,凝结了他的诸多心血。当记者问他为何不歇一歇,过一过“清闲”的日子,老人笑着回答:“我享受这种状态,仍有很多尝试新鲜事物的冲动,并且能够为国家做一点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

  • 热点人物

    山火无情 英雄不朽

  • 热点人物

    全国劳模吴吉林:用创新奉献企业,把光明留...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老电影修复师:静默的光影“补”手

    几年前,李冉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感动之余颇有共鸣。因为,她的工作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电影频道修复老电影。每天,她和她的修复团队一帧一帧地给那些有损伤的老电影拭去岁月斑驳,进行美颜驻容,除了技术之外,比拼的也是那样一份耐力与坚守。

  • 巩俐亮相第72届戛纳电影节红毯

    5月14日晚7点,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国际著名影星巩俐在红毯上亮相,这也是她第18次踏上戛纳电影节的舞台。巩俐的戛纳之旅,在不经意间,已悄然走过了近三十年。戛纳电影节将授予巩俐“跃动她影”(Women in Motion)奖。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聂广进:把驾校办成转业军人就业之家

    他为转业军人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投入100万元用于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组建民兵应急分队,执行抢险救援、森林灭火、抗旱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他就是宁夏固原进元驾驶员培训学校校长、退役军人聂广进。

  • “把台北的舒适圈扩大到了四川

    “2016年第一次来成都之后,我就把全部身心、精力扎根在这片土地,在帮助70多家企业的同时,自己也有很大收获。我们把台北的舒适圈扩大到了四川,现在回四川就像回家一样。”亚台青(成都)海峡青年创业园负责人郭弘扬说。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