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王扶林: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

2019-03-26 14:15:26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资料图片

王扶林为光明日报题词:“光明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本报记者 刘江伟摄/光明图片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大浪淘沙后依然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它书写和记录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捕捉和反映了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开设《大家谈经典》栏目,约请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家名家,畅谈经典创作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以期为当下文艺创作带来经验和启示。

  午后的阳光让客厅的一角明亮而温暖。王扶林身着格纹外套、一条深蓝色牛仔裤,靠在沙发上,儒雅中透着几分时尚。聊天中,王扶林的脸上时不时泛起淡淡的笑容,阳光般和煦。

  执导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确是时间有些久远的事情了。王扶林抬头看着天花板,自言自语说:“《红楼梦》已经播出近32年,《三国演义》播出25年。我是沾了曹雪芹和罗贯中的光。”

  有人说导演只要有一部代表作,就可以受益终生。王扶林执导的新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在当时全民收看,万人空巷。之后导演的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接连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史上的扛鼎之作,牢牢占据了亿万观众记忆的内存空间,至今难有超越者。

  红楼一梦三十余载,再回首时芳华依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为何能经久不衰?王扶林回了四个字:“敬畏之心。”在他看来,“对待文学名著必须有敬畏之心,改编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忠实原著,不能损害原著精神。”

  心有所畏,行方有所循。正是抱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王扶林“开辟鸿蒙”、披荆斩棘,筑造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多座高峰。

  1、每次改编名著都是一次朝圣之旅,心中充满敬畏,脚下如履薄冰

  好作品的秘诀是什么?

  “剧本!”王扶林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质量过硬的剧本,一切都是妄谈。”

  虽然已退休多年,王扶林现在念兹在兹的仍然是他挚爱的电视剧。“现在很多电视剧只靠表面上的花里胡哨博眼球,弄几个明星来撑场面,这是站不住脚的。电视剧能不能吸引观众,还是要靠作品的质量。我们在动笔写电视剧《红楼梦》剧本之前,光研究原著就用了一年时间”。

  20世纪70年代末,王扶林去伦敦考察,回来后便提出:“英国可以把莎士比亚的作品拍成电视剧,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中国古典作品见诸荧屏?”当时中国尚无改编名著的先例,他的提议只能暂且搁置。

  机遇很快就降临了。1982年,中央电视台台务会正式决定开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就由王扶林担任。

  接到任务后,王扶林的心情“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多年的梦想竟如愿以偿,惧的是对名著改编尚心里没底。王扶林只在青年的时候浏览过《红楼梦》,并没有通篇看下来。不懂原著,怎么能拍好电视剧?王扶林心里有些打鼓,便请教了红学家吴世昌。吴世昌建议他先召开一个座谈会,听听红学家们的意见。

  1982年的冬天格外冷,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一间屋子里,挤满了红学家,热烈的讨论声盖过了屋外寒风的呼啸声。

  “大部分专家都觉得这个事情很好,但也有不少专家担心能否改好。”王扶林心想,自己初出茅庐,能干起来就不简单了。他一直很信服铁人王进喜的处事哲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谁来改”“怎么改”成为首要问题。“有人熟悉影视编导,但不懂《红楼梦》;有人懂《红楼梦》,但不熟悉影视编导。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很少。”权衡再三,王扶林最后建议台里找懂原著的人来改,“不熟悉影视编导,可以找人协助。但不懂《红楼梦》,很难在短时间内学通”。

  红学会推荐了北京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雷、曾写过电影《谭嗣同》剧本的中央党校研究员刘耕路以及淮北师范大学讲师周岭,三人组成编剧组。中央电视台还接受王扶林的建议,成立了顾问委员会,邀请王昆仑、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吴祖光、周汝昌、曹禺等一批红学家和剧作家加入。

  人前表现得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晚上回到家,盯着房顶,整夜不能入睡。“《红楼梦》的改编,事关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千万不能搞砸了。”王扶林说。

  王扶林向台里请求解除他日常录播节目的任务,用一年时间研读原著,翻阅有关学术文章。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红学家们请教。尽管如此,在红学家们讨论剧本的时候,他仍不敢插话,害怕自己理解太肤浅。“那时每天都像踩着地雷,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

  1987年5月,《红楼梦》的热播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春潮。两年后,中央电视台计划将《三国演义》改编成电视剧,当时很多导演主动请缨,台里决定还是让王扶林担任总导演。

  改编的经历总算有了,但拍《三国演义》如同要跨过另一座险峰,一切要从零开始。王扶林和五位分导演仅研究剧本就花了8个月时间,每周讨论一次,每次讨论两集左右。导演和监制必须参加讨论,其他主创人员有时间也要过来听。“那时,会议室里满满都是人,很多人主动来听。他们觉得听专家讲解,可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一个小细节往往就会争论很长时间。在“煮酒论英雄”一场戏中,曹操试探刘备是否有野心,他指着刘备,后又指着自己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改编者害怕观众听不懂文言文,就想改成“惟使君与曹操尔”。为此,剧组专门开了一次会讨论,最后决定不加“曹”字。“小说里的话,演员说起来很有气势。如果加了,就表现不出曹操的狂妄自大和不可一世了。”

  6个编剧、5个分导演,84集电视连续剧、近4年拍摄周期……这样的情况下,想让改编的风格统一,难度可想而知。压力有时也会成为攀登高峰的基石。王扶林与其他主创人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对情节走向有总体把握,又从剧本的细枝末节问题抓起,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实现了剧情发展统一、画面语言统一、人物性格统一、艺术风格统一。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王扶林眼中,每次改编都是一次朝圣之旅,心中充满敬畏,脚下如履薄冰。“对待名著改编,必须拿出搞学术研究的态度,突击性完成古典名著改编是绝对不可以的,没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话,绝对不可以。”

  2、“我从来不敢回头看我拍的东西,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准确,准确,再准确!

  王扶林犹如一名木匠,仔细雕琢自己的作品,细致入微。“改编名著的目的就是普及名著,让观众从原著中提升文化涵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每个细节都要尽可能地符合原著精神”。

  在小说《红楼梦》第七回中,贾府老仆焦大喝醉酒,朝王熙凤大骂,其中有一句是“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当时有人提出这句话有误,按照正常逻辑,应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请教红学家后,大家恍然大悟:“焦大喝醉了,说话肯定颠三倒四,曹雪芹这样写是有用意的。我们不能自作主张,随随便便就修改了。”

  还有一次是搭建荣国府的景,府门前一个牌楼上写着“荣宁街”。搭景完成后,剧组请红学家们过来把关,看场景是否符合小说设定。红学家们看了一眼就说:错了错了!荣国府是弟弟,宁国府是哥哥,应该是“宁荣街”。至今回忆起来,王扶林仍然唏嘘不已:“如果没有红学家把关,不知后期将遇到多大麻烦。我们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把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两种艺术形式不同,叙事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既忠实原著,又拍得好看,方能“美美与共”。

  小说的第一回到第五回里,甄士隐从荣到枯,贾雨村从枯到荣,这个“小荣枯”是全书的一个缩影。如果要按全本内容来表现电视剧的话,这部分不可或缺。但电视剧毕竟不同于小说,不能播了很长时间,主角还没有出现。于是,王扶林就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把前五回压缩至半集,让观众能很快看到黛玉进府和宝黛相会。

  “如果只照搬原著、以文学的方式塑造形象,电视语言得不到充分发挥,即使故事铺陈得再好,也很难满足观众需求。”王扶林始终坚持着这样的原则。

1 2 共2页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2018年度十佳“科苑名匠”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张超:你喜欢的,就是主流

    演员张超身高1.88米,眼神深邃,常被赞“贵族气质”。如果单单“以貌取人”,他本该是十足的偶像派,流量不愁。可张超“慢”得不像是这个时代的明星:19岁出道至今12年,出演电影8部,都不是戏份最多的人。

  • 和华语音乐黄金时代同步的姚谦,你还好吗?

    童年神曲《鲁冰花》的词作者,对像我一样听歌不关注词曲作者的人来说,这个头衔依然很能镇场,以及王菲的《我愿意》、辛晓琪的《味道》、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没听过姚谦的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掐指一算,和华语音乐黄金时代同步的他,还好吗?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斜杠青年”田谷源

    “世界很大,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很小,行万里路,只为回到内心深处。”这是《远方的足记》自述,也是田谷源最想说的话。 田谷源是谁?《远方的足记》又是啥? 田谷源是南开大学文学院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他创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索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魏文锋:世间万事唯怕认真二字

    魏文锋被称为“硬核”老爸。他认真地爱着自己的女儿,认真到愿意为了她,拿出对抗世界的孤勇。2015年,因为觉得女儿使用的书皮闻起来有一股刺鼻气味,他干脆去女儿学校门口搜集了7种书皮去检验中心做检测,结果让人很是忧心——这些书皮中大多含有有害物质,其中还有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