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

2018-10-15 10:32:41

  编者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怀揣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网推出融媒体文艺栏目《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呈上对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最具诗意的表达,通过有情感、有温度、有底蕴的人物呈现,彰显艺术作品的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节目带您走进著名女高音歌唱、国家一级演员李谷一。1980年,她的《乡恋》,应时而生,扣人心扉,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首流行音乐”;改革开放40年中,她的《难忘今宵》陪伴几代人成长,成为春晚主题曲标志;青山在、人未老,如今艺术在她身上仍焕发着生命力,歌唱是她的第二生命。她有一个心愿:改革开放40年,《难忘今宵》用了32届,希望音乐界的同仁能够奋起直追,写出一首超过它的曲子。“如果说前40年是《难忘今宵》,期待后40年有一曲《今宵难忘》出现。”

  初秋之时,一袭中国风的白衣长裙,搭配精致干练的盘发,在自家的客厅,李谷一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聊到歌曲,她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如果不是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说到激动处,她会手舞足蹈,不经意间带出几句家乡话。仗义执言的个性、言语间流淌的音乐情怀,让人恍惚间觉得,她还是那个唱着《乡恋》的湘妹子。

  “《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

  人民网:1980年,您演唱的《乡恋》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虽然问世之初,也受到争议,直到1983年的春晚舞台大获成功,您与《乡恋》一起,成为印在人们心中的“身影”与“歌声”。 在您看来,这首歌为什么能成功?

  李谷一:《乡恋》这首歌应时代而生,是改革开放的信号弹。改革开放前,人们思想普遍禁锢,对文艺发展的方向和歌曲演绎手法,缺乏系统认知;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脚步,解放思想观念,坚定内心声音,尝试多种创作手法写出了《乡恋》。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这首歌的歌词更加人性化、细腻深情,贴近群众;编曲上融入架子鼓、电吉他等乐器;演唱时,我没有用高亢“口号”式的处理方法,不集中全部力量发声,而是运用“轻声”,此时无声胜有声,饱含深情又娓娓道来。这种用法在当时受到争议,在一些人眼中,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也有鼓励的声音,那时,我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观众朋友的来信,他们支持我继续演唱。这些肯定的声音,给予我歌唱的勇气。在群众的呼声中,这首歌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

  现在看来,对于《乡恋》的争议,是新旧文艺思想的交锋;《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如果不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就不会有这首歌的传唱,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人民网:您曾说,很感激改革开放,让您与《乡恋》在坎坷中成长,虽然历经磨难,却终于走上光明大道。改革开放为您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机遇?

  李谷一:改革开放让文艺工作者如沐春风,解放了思想,同时明确了艺术创作方向。歌唱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动机与效果统一。文艺工作者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创作,遵循 “真善美”的原则释放情感,这一点绝不可以脱离。

  歌唱,不仅要寓乐于教,予人思考;也要陶冶情操、浸润人心。文艺创作是有温度的,要以人为本、扎根生活,以作品折射时代、用歌声鼓舞人心,这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每一年我唱《难忘今宵》,所期盼的都不一样”

  人民网: 1984年,您在春晚舞台上演唱的《难忘今宵》传唱至今。今年春晚舞台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您的心情有何不同?

  李谷一:第一次演唱《难忘今宵》,更多的是期盼的情感,盼望国家尽快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我记得最早去广州,看到一座立交桥,当时觉得很新奇;可没过多久,全国遍地都有了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断翻新,悬浮铁路、高铁等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时候再唱起这首歌,看到的是国家的惊人变化,心中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每一年唱《难忘今宵》,我所期盼的都不一样。其实,这首歌不单单属于我个人,也属于观众和春晚这个舞台。虽然有时,并不是我一人演唱,但我能成为首唱,并一直与这首歌产生联系,我感到特别荣幸。

  李谷一家中所挂《难忘今宵》的字画

  回首35届春晚,《难忘今宵》用了32年,甚至成为春晚舞台主题曲的标志,听不到这首歌,观众会觉得晚会没有结束,不够圆满。春晚演出后台,有一位灯光师傅,每年他作为幕后工作人员,要依据节目单听调子、配灯光。有次他对我说,每次《难忘今宵》这首歌响起,心里就感到平静,因为这意味着晚会即将落幕,他的工作也顺利完成了。质朴的话语、憨厚的微笑,印在我的心上,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每一次的演出,背后都藏着许多难忘的故事,演唱时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情感融入其中,今年也是如此。

  我有一个心愿,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难忘今宵》这首歌在春晚舞台用了32年,希望音乐界同仁能够拥有奋起直追的力量,写出一首超过《难忘今宵》的曲子,或许它可以叫《今宵难忘》。前40年是《难忘今宵》,期待后40年有一曲《今宵难忘》出现。

  “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们中国语言的自信”

  人民网:您的许多作品,比如《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妹妹找哥泪花流》等一系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歌曲成为反复播出的经典之作,您认为这些作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李谷一: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改革开放迎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开放的思想、包容的创作环境激发了艺术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情;演唱者也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情感,调动多种演唱方式,作品风格日趋多元。改革开放使得整个文艺舞台丰盈充溢,如一剂强心剂,坚定着文艺工作者的心。

  人民网:您认为,经典作品有哪些评判标准?

  李谷一:经典作品首先体现于思想性。音乐作品创作要符合时代的精神要求,具备“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作品具有艺术性,能够满足不同审美层次观众的需要,从中释放音乐的魅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其次,是群众性,经典文艺作品都是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除此之外,就是实践性。经典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浪潮,文艺作品不断更迭,那些最终被留下、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

  人民网:近年来,您频频与年轻人合作,甘愿给年轻人做绿叶,鼓励年轻人去创新,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看法?

  李谷一:将流行音乐的发展放入整个乐坛来看,目前的发展不够平衡。今天发展到改革开放40年这个节点,我认为模仿的阶段可能要结束了,现在的文艺创作更多需要沉淀,文艺创作者应该思考和审视,创作出更多符合国情和国民的“高精尖”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发扬。其实,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就很好,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经典的中国流行音乐,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们中国语言的自信。

  我不赞成在中文歌曲中加入英文演唱,我们的母语不应该随意用其他外来语代替,这是我从艺多年一直呼吁的,是我的一点期望。当然,中国的音乐人到国外去演唱,可以把它翻译成外文,从而让外国人更加立体生动地了解中国,这是好的。我并不排斥外语,它作为我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工具,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但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对外展示中国风貌。我们的音乐人要有意识地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来创作我们的作品,并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语言的自信。

1 2 共2页

来源:人民网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

  • 热点人物

    山火无情 英雄不朽

  • 热点人物

    全国劳模吴吉林:用创新奉献企业,把光明留...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王俊凯和运动健儿合唱歌曲 为青春发声

    5月4日晚,《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在CCTV-1综合频道晚间黄金八点档准时播出。整场晚会明星众多,亮点纷呈,其中王俊凯的参与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此次他不仅要和三位世界冠军合唱歌曲《青春跃起来》,还要和多位前辈搭档主持,双重身份的切换。

  • 易烊千玺热血开场振奋领誓 传承百年五四精神

    湖南卫视“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上,易烊千玺身穿牛仔外套内搭浅紫纯色T恤少年气十足,携手百人校园乐队唱响《追梦吧,青春》,为晚会带来一场青春洋溢的开场秀。少年演绎无畏青春,唱响五四主旋律,书写时代新篇章。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山东一企业家离家30载 始终不忘家乡人

    “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街上这么亮堂,晚上还可以出来活动筋骨”“原来总羡慕城里人,以后咱也可以有夜间活动啦”……4月25日,天刚擦黑,山东省荷泽市郓城县黄泥冈镇刁庄村新安装的116盏太阳能路灯齐刷刷地点亮,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

  • 江西农家女变养蚕“大咖”一个人带动十几万人就业

     春风和煦,乡村如画。5月4日,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的龙玉环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新鲜桑叶,走进幼蚕的“小公寓”,为还未“睡醒”的蚕宝宝送去早餐。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