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未尽,醒木犹在——送别评书大师单田芳-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书缘未尽,醒木犹在——送别评书大师单田芳

2018-09-15 15:30:32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题:书缘未尽,醒木犹在——送别评书大师单田芳

  新华社记者王鹏、白瀛、施雨岑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句开场,一声铿锵。伴着他沧桑、沙哑的嗓音,英雄豪杰、绿林好汉、乱世枭雄都浮现在听众眼前。

  11日下午,评书大师单田芳因病逝世,享年84岁。在他身后,留下的是近6000余小时长的广播和电视评书,以及“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美名。

  15日上午,单田芳生前好友、弟子以及众多评书爱好者来到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送单老最后一程,很多人眼含热泪,甚至失声痛哭。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赵亮一早就守在告别厅门口。他7岁时就听过先生的作品《白眉大侠》,“那种宽厚中带着沙哑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单田芳沙哑的烟嗓十分特别。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他在电波中惟妙惟肖的演绎,成了大众最喜爱的娱乐。那句“且听下回分解”,更是很多听众日复一日的期盼。

  单田芳出生于曲艺世家,从小就接受曲艺文化的熏陶。为了弄明白传统评书中“哪些是虚构加工,哪些是史实”,他曾到东北大学函授学习历史。

  “大量的阅读积累让先生的说书比较严谨,即兴表演和多抖包袱则让文字变得更为活灵活现。”在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看来,单田芳通过自己的演绎,将书面语言变成了评书的口头语言,“这是非常艰苦的创作过程”。

  靠着经年的勤奋积累,单田芳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他让《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传统评书焕发出新的生机,也通过演绎《贺龙传奇》《羊神》等作品不断拓宽评书的道路。

  “评书是融入了先生的生命的。得益于他的努力,评书艺术在当代依旧保持了生命力。”赵亮说,先生在晚年还在不断寻求评书与市场的契合点,尝试将评书与动漫和影视相结合。

  76岁,单田芳把自传《言归正传》讲成了评书;81岁,他推出了自己的全新作品《千山传奇》;就在逝世前4天,他的微博仍然积极和评书爱好者互动……迄今打开某广播类APP,他的《白眉大侠》播放量逾3亿。

  “父亲走时唯一的遗憾,是自己还有几部长书没有录完,这个遗憾也寄托着父亲多年以来对评书艺术传承、发展的忧虑。”单田芳的女儿单慧莉在致广大听众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作为子女和单派评书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地把单派评书传承下去,把忠义节烈的故事讲述下去。父亲的微博也将由我持续更新,作为和听众朋友交流、互动和传承单派评书艺术的平台延续下去。”

  连日来,“从此再无单田芳”的惋惜声不绝于耳……

  崔凯说:“在悼念先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将来,培养更多说书艺术的传承人,让他们像单先生这样,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心里。”

  佳作永在,长书未完。送别的人群中,有人手捧鲜花,有人手持单老的照片,还有人提着收音机,一遍遍地播放着单老的评书。那熟悉的声音依然洪亮,久久回响。

  一生以声动人的先生走得并不是无声无息。连日来,很多电台推出了特别剪辑的单田芳评书专辑。

  “在大街小巷、滚滚车流中,先生的声音还会带着时代的气息,常伴耳畔。”赵亮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昕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二十一·教师讲述培养民族...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倔姑娘”董英妹:用成绩回应质疑

    “女子甲组跳远冠军、100米栏冠军(破纪录),七项全能目前比完的两项都是第一名……”9月14日,17岁的唐山女选手董英妹成为本届省运会青少年组田径赛场关注的焦点。

  • 白岩松董卿李梓萌撒贝宁 盘点央视名嘴读书那些事儿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央视主播台前的侃侃而谈,离不开多年的阅读与积累。央视总编室微信公众号“CCTV看点”日前刊发文章,带我们走近镜头外的央视主持人,看看他们对读书都有哪些感悟。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胜地:目标进入500强

    谈起创业初衷,王胜地回忆说,2014年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准备回国时,国内的亲朋好友纷纷要求他代购美国奶粉和纸尿裤,这让他很震惊。当他提着大包小包的奶粉和纸尿裤在机场排队托运时,更让他备受羞辱。

  • 王国鑫:把崖壁变成“聚宝盆”

    9月初的江西鹰潭龙虎山景区李家村,秋色怡人,远眺附生在崖壁上的一排排铁皮石斛,黄灿灿的花儿犹如满天星,给寂静的山谷平添了无限生机。8日清晨,村民李发旺早早攀上崖壁,采摘铁皮石斛。“5年前我与王师傅合作,在崖壁上种了10多亩铁皮石斛,现在每年都收入10万多元。”李发旺说,以前寸草不生的崖壁石,如今成了他致富的“聚宝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