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中国崛起的故事很精彩-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张维为:中国崛起的故事很精彩

2018-08-30 07:48:28

张维为

  “过去三十多年,对中国的预测,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但很有意思的是,三十多年过去,我们回头一看,乐观的几乎都是对了,悲观的几乎都错了。”

  2015年,一段名为《中国人,你要自信》演讲视频,火遍网络。视频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翔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告诉国人: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你要自信。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受惠者,张维为凭借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人生经历,向世界各国讲述中国崛起的光荣与梦想,传达他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自信与乐观。

  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学问

  2011年,一本名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的读物,引发了震动。中国崛起的话题被推向新的高潮,思想界对于作者张维为“中国模式”的见解议论纷纷,有赞声,也有疑问。

  面对疑问,张维为很淡定。这种自信源于他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当过工人,做过高翻,后成为学者,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接触过中国的最高层,也接触过中国的最底层,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学问”。

  1957年12月出生的张维为在上海长大。17岁时,他进入上海雕刻二厂,成为一名学徒工。这让他在成为一名学者后,可以真正做到“接地气”。扫楼道的大妈、送快递的小伙、开出租的司机,都是他观察世界的切口。他知道如何用大众的语言,讲解深奥的政治问题。

  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成了张维为人生的转折点。他幸运地考取复旦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又攻读了两年翻译专业研究生的课程,随后进入外交部担任英文翻译,开始了与中国“最高层”的接触。

  1985年8月28日,张维为第一次给邓小平当翻译。邓小平作为政治家那种罕见的大视野,给张维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但是却能敏捷地思考,而且思考的往往是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后的事情,把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步骤都设计好了,这是很了不起的。”张维为回忆道。

  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是张维为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中国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也成为张维为日后思想的灵感来源。他坦言自己总结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就是从邓小平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他说“那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年代,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每天都充满变革,各种新政策出台。虽然有很多挑战,生活也很艰苦,但对我的人生很重要,也为我以后研究中国问题打下了伏笔”。

  1988年,张维为进入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从事同声传译工作,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角色。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他考入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这一大学的亚洲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此后20多年,他把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横向国际比较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向世界客观地介绍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学者的本分,实事求是地讲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非常珍惜自己作为学者的独立身份,不依托于任何体制,不受制于任何利益集团,自由自在地在世界各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崛起呼唤中国话语

  “新中国解决了‘挨打’的问题、‘挨饿’的问题,现在需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张维为说,“中国崛起的故事很精彩,但是缺乏自信的话语进行讲述。”因此,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他一直以来身体力行、努力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后,张维为对于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触动和震撼颇有感触。但同时,他也感受到两种强烈的对比反差。一方面,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诸多偏见,甚至给人“一片漆黑”的印象。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人,迷恋西方模式。这两种反差使他感到很有必要站出来讲话,将自己走访百国后形成的对于中国道路、制度和模式的自信清晰地表达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中国人,为中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社会发挥一点作用。

  张维为曾亲眼目睹了不同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苏联与南斯拉夫解体。在他看来,这两个国家解体的步骤基本上是一样的:先是在意识形态上被西方话语“忽悠”,然后经济崩溃、国家解体。发展到今天,中国同样面临着这种威胁。因此,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中国话语的崛起。

  张维为的“中国三部曲”正是建设中国话语的尝试,旨在激发更多人去思考和研究,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评论中国和世界,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在《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中,张维为提出“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正是为了从中国文化的根上,解释中国制度的合理性,这也是他试图建立的“中国话语”。

  不要惧怕说中国模式,这是张维为一直高调主张的观点。《中国震撼》甫一问世,便受到国内外学界、政界以及中国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张维为认为,人们对于中国模式的关注,是这本书走红的社会心理背景。“谈中国崛起、中国模式,这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热的话题。”张维为说,“这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国人对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普遍希望有一种比较全面而独立的解读。应该说,我的一家之言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1 2 共2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吴贻弓导演电影《那些女人》塑造女子抗日群像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前主席吴贻弓担任总导演的电影《那些女人》,将于9月3日抗战胜利73周年纪念日起在全国上映。影片塑造了抗日战争中的江南女子群像,由何赛飞、殷桃、胡可、白冰、茹萍、马伊琍、姚晨、周冬雨等主演。

  • 施廷懋:期待亚运第5金

      在29日晚结束的女子双人3米板比赛中,即将迎来27岁生日的奥运冠军施廷懋搭档小将昌雅妮轻松摘金,拿到个人三届亚运会上的第4金,也捍卫了跳水“梦之队”在亚运赛场继续保持不败的荣耀。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董明珠兑现“一人一套房”承诺

      5月16日晚,广东珠海体育场“格力2018再启航”晚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放言,“只要是格力人,我保证我也承诺,一人一套房。”这个承诺很快就要兑现。南都记者从格力电器获悉,本周六,首批3000多套人才公寓将启动建设,住宅精装交楼,员工拎包入住,预计2021年2月可建成交付使用。

  • 林卓华和他的“电影学院梦”

      “电影是文化的缩影,一个电影可以影响很大,澳门完全可以在电影方面多下点功夫。”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会长林卓华说。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