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潜水器设计师叶聪:探寻万米海底奥秘-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载人潜水器设计师叶聪:探寻万米海底奥秘

2018-08-29 10:26:46

  上午9时接到电话:“计划有点变化,我现在忙完了,你找个地方咱们聊聊。”

  一个小时后,记者见到了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

  一身黑色休闲装,单肩挂着一个黑背包,当时他已离家4天。

  “先去沈阳开总师组会,然后在北京看了球壳焊接工艺的进展,昨天还在北京上海间往返了一次。”甫一坐下,叶聪感慨,现在压力太大,日程计划得满满当当,但往往还是赶不上变化。

  但叶聪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在不到20年参与3个深海载人潜水器型号,而且是3个完全不同的型号。

  修改百遍完成“蛟龙”号设计任务

  长江边长大的叶聪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2001年毕业时,国内船舶行业还比较景气,不少同学选择传统行业时,喜欢尝鲜的叶聪却对水下的新概念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去了中船重工702所。

  幸运的是,一到702所,他就接触到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对业内从事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辈子才可能等到的机会。

  虽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打杂之余,凭着自己的理解,叶聪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再来一版。

  这给“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叶聪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总布置主任设计师类似办公室职能——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都需要通过它来协调和配置。

  从立项设计开始,“蛟龙”号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叶聪之手。他需要熟悉“蛟龙”号的每一个零件,把正常和应急状态下的每一个的操作和应对分析清楚。

  叶聪自认不是个优秀学生,但优点是喜欢自己动手设计,并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耐压构件密封、控制、水声通信……面对研制中一块块难“啃”的骨头,叶聪从零开始,边学习边设计,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修改了几百遍,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情况中,完成了“蛟龙”号的总布置设计任务。

  在下潜中完善设计

  比起设计师,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试航员,俗称“深海的哥”。

  海试4年,“蛟龙”号累计执行51个潜次,叶聪参与的下潜任务就达38次,这一数字甚至超过职业潜航员。

  叶聪说,对设计师来说,如果不下潜,设计只能来源记录的数据,如果亲自下潜,将多方数据进行有效关联,是提高潜水器实用性、总结设计方法的绝佳机会。

  4年间,“蛟龙”号首部的灯光、采样篮布局并不一样,都是通过边海试边改进的方式完善,从注重潜水器的机动性到向作业性能倾斜。

  因为不同作业特点,蛟龙、深海勇士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外形也并不相同。

  “深海勇士”号更强调作业性能,身为型号副总设计师,叶聪将潜水器前脸设计得类似越野车的车头,给予灯光、摄像机和作业工具很大增改装的空间。

  在设计全海深潜水器时,因为在经验、方法上已有很多积累,可以很好地平衡和优化机动性和作业性能。

  “协调地完成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是设计的第一层次,经过优化,精准极致地完成是第二层次。”叶聪说,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是能够在方式、方法和模式上取得创新。

  希望能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2016年,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

  “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这样的高压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今年7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设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叶聪形容,是骡子是马,要开始遛了。

  作为总师,他感到空前的压力。“在研制的每一个阶段,从方法、材料到部件、装置都需要像体检一样做评定。考核的多个指标里,可能会有些偏差,这都需要总师综合平衡后拍板。”

  这些年,国内参与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单位已经多达40多家,部分装置级的项目甚至引入了PK机制,作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少帅,叶聪还有个小目标,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本报记者 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亚运赛场的那些教练们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每天都在亚运会的赛场上演。五花八门的项目中,这些身形各异,各有所长的运动员,都是因为天分被发掘,方被培养成材。能将自己的潜质尽情发挥,人生自然会更加精彩。“驽马”和“千里马”之间,也许并非泾渭分明,更取决于成长方向的选择。

  • 国乒男团实现七连冠

      乒乓球赛场,不管是亚运会,还是奥运会,只要中国队参加,金牌基本不会旁落。国乒的优势,虽然近年被逐渐蚕食,但乒坛霸主地位依然牢不可破。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刘强东: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努力创造最大价值

      他总是一脸严肃和坚毅,眉眼间毫不掩饰曾经历的风霜——刘强东,一位在苦日子里成长,在新时代里进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大潮中摸爬滚打的“弄潮儿”。是改革开放,让这位来自苏北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走进名校殿堂,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改革开放,让他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理想。从1998年中关村4平方米的柜台起家,到如今把京东发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互联网企业。

  • 马云:对世界喊出“芝麻开门”

      马云把白衬衣的袖子卷起,以快于常人的步伐进入房间。落座后没什么时间客套,我们有整整一小时的时间,而他的行程安排以分钟计。话虽如此,当天的采访一推再推,换了两次时间。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